双孢蘑菇大田栽培技术图解(双孢蘑菇栽培技术视频)
一.概述
双孢蘑菇又称白蘑菇、洋蘑菇,简称蘑菇,是目前世界上栽培最广,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食用菌。蘑菇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它是高蛋白、低脂肪,含18种氨基酸,其中8种是人体维持正常生理功能所不可少的氨基酸。此外,蘑菇还有医药效果,它含有菌多糖体,如干扰素的诱导剂——双链核糖酸,对人体的某些病毒与癌细胞有拮抗作用,对胆固醇起溶解作用,能抑制人体中血清胆固醇的上升,起降血压的作用。所以蘑菇被人们誉为“健康食品”,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鲜菇及其制品畅销全球,也是我国主要出口创汇的主要食用菌之一。
同时,可广泛利用冬闲田(或空土、果木林地等)露地栽培蘑菇,适合于千家万户小规模栽培,具有原材料丰富易得,可充分利用农作物稿杆,投资少,管理操作简便,技术易掌握应用,病虫害少,时间短,见效快,产量高,收益好的特点。即解决了剩余闲散劳动力,菇渣留土又可改良和培肥土壤,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二.双孢蘑菇的生物学特性
1、蘑菇的形态及生活史
(1)蘑菇的形态 菌丝体和子实体
菌丝体的形态:有横隔、多细胞、分枝。粗1—10μm。
子实体的形态结构:菌伞、菌褶、孢子、菌环。
(2)蘑菇的生活史:
2、蘑菇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养分:蘑菇是属于好氧性的腐生菌,完全依靠从培养料中吸取营养,进行生长发育。
碳素营养(碳水化合物):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木聚糖、淀粉、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及某些有机酸。
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存在于作物秸杆中,依靠嗜热微生物及中温型微生物及蘑菇本身的菌丝所分解分泌的酶,把复杂的碳水化合物裂解为简单的碳水化合物而为蘑菇吸收利用。
氮素营养:氨基酸、尿素、氨、蛋白胨等。来源于原料中的专用肥、复合肥、尿素、油枯、粪肥等,经堆制发酵转化为菌体蛋白被利用。要求培养料有一定的碳氮比(30—33∶1)。
矿质营养:蘑菇在吸收矿质营养时,对磷、钾、钙等十分重要。在堆制培养料时,要添加1—3%的磷肥,钾来源于作物稿杆,钙对蘑菇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都十分有意,在配方中适量添加磷肥、石膏、石灰等作钙肥。同时需要微量元素铁、铜、硼、钼等。
(2)温度:温度是蘑菇生长发育过程中最主要的生活条件,温度的高低,直接影响蘑菇菌丝的生长速度和扭结子实体的数量和质量,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温度的要求不一样。孢子弹射的适宜温度为18—22℃;菌丝生长在5—30℃,最适宜为22—25℃;子实体发育的温度为7—22℃,最适宜为14—16℃,温度过高过低停止生长,若长期温度在22—24℃以上,则蘑菇子实体死亡。
(3)水分:蘑菇可以从培养料、覆土和空气中取得。因此培养料的含水量要求65%左右,含水量在50%时,生长不良,菌丝生长时,空气的相对湿度要求在60—70%。蘑菇子实体发育阶段,需大量的水分,对覆土层的绝对湿度要求高,粗土要求达到绝对湿度18%为宜,子实体发生期空气的相对湿度85—90%,如果在出菇期水分不足易白心、空心,空气相对湿度过低,易产生鳞片,菌伞平或凹下,质量差;而水分过多不宜于生长和易诱发病害。
(4)空气:蘑菇属好气性真菌,需充足的氧气。蘑菇的呼吸作用及培养料的分解,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有时还会分解出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这些气体超过一定浓度时,会抑制蘑菇菌丝和子实体的生长发育,且易造成小菇死亡和发生病害,管理时注意通风换气。
(5)酸碱度:pH6—8(用pH试纸测试),最适为6.8—7,子实体的发育要求中性到微碱性。
(6)光线:蘑菇是喜微暗厌强光的食用菌,不需强光线,种菇需要遮光。在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良好,子实体洁白,品质优良。
三、大田蘑菇主要农事活动
时 间
主要农事活动
天 数
1—8月上旬
制定计划,预定、购买菌种、菌肥等
230
8月1—20日
割水稻,晒干稻草2020
30
8月10—9月5日
堆料
25
9月5日—9月30日
搭棚、进料、播种
25
10月10日—次年4月底
出菇、采菇结束
190
四、蘑菇栽培技术要点
(一)场地选择
1.选择土质较肥,结构良好,半沙半泥的田土。
2.地势高爽,水源方便,排水畅通和不宜积水、被淹的地块。
3.稻田在水稻散粒时开沟排水,使田干硬,堆料作畦。
4.附近无杂草丛,污水坑等滋生鼠害、虫害和杂菌的环境,以及家禽、家畜不易践踏的地方。
(二)培养料的准备
1.培养料的配方:蘑菇的培养料是由厩肥和草料堆制而成。厩肥主要有牛粪、猪粪、马粪、羊粪、兔粪、鸡粪、鸭粪、蚕沙、人畜粪等,草料主要有麦草、稻草、甘蔗渣、玉米心等。厩肥提供氮源,是提供蘑菇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原料。草料为蘑菇生长发育提供碳源。
以小拱棚1000平方尺=110㎡(大、中棚600平方尺为例)。
序 号
品 名
数量(公斤)
1
稻麦草
1300
2
油枯
50
3
石膏粉
50
4
石灰
50
5
尿素
10
6
碳氨
50
7
过钙
50
8
钾肥
5—8
9
蚕沙
不限
2.备料:质量好、数量足、配料全,所用草料必须晒干,霉变、变黑的不用。
3.堆料场地的选择
栽培场地就地堆料或靠水源、地面平整、紧实、不积水。
4.堆料时间
8月25日左右,当天必须堆完,切忌雨淋。
(三)培养料的堆制发酵
1.预湿,麦杆、玉米杆碾破,切成一尺左右,用粪尿水或清水(1%石灰水)预湿预堆1—2天。
2.建堆,用石灰划出宽2米,长8—10米,撒上石灰粉消毒,铺上一层预湿草料(约20—30cm),均匀撒上一层辅料(辅料拌匀后分成5—7等份,撒上一份),再铺一层草料,撒一份辅料,连铺5—7层。第二或三层时泼粪水,麦杆玉米杆拌入中间,堆好后,堆顶呈龟背形,稠粪封顶,高1.5米以上,堆体规则,堆基约有粪水渗出,密闭盖膜,2—3天后,料温达70—75 ℃。
3.翻堆:①建堆6—7天时,第一次翻堆,方法:横翻。即将上层料翻到新堆下面,下层料翻到上部,边料翻到中间,中间料翻到外面,分层进行,每层均匀撒上石膏粉和石灰,四边草扎紧,每次翻堆时体积缩小,含水量以捏紧草料滴水4—5滴,干时用1%石灰水调节,薄膜密盖,2天后敞开四周薄膜。 ②翻堆5天时进行第二次翻堆。竖翻,打乱层次,草料拌松,生的翻到中间。料含水量手捏紧滴水2—3滴,Ph值9左右。 ③翻堆间隔6、5、4、3天,翻堆3—4次。可在二次翻堆后进行“二次发酵”,20—25天。
注:①建堆时加入人畜粪水30—50挑。
②建堆时加油枯、化肥、蚕沙。
③翻第一次堆时加入石膏50公斤、石灰35公斤。
④翻堆调水不能用人畜粪水,宜用1%的石灰水。
4.二次发酵:用砖块、石头、木竹建一个离地5寸,宽4尺,长度不限的竹架。将前发酵料选晴天中午快速趁抖松上架,堆料时交叉埋入2—3寸竹木棒若干,料高3.5—4尺时抽出,留孔透气。距料堆5—7寸处用竹搭架,薄膜封闭,底部压紧,顶部交接,料温达55—62℃时,维持8—12小时,揭膜换气1—3小时,在50℃左右维持4—7天(中午要换气降温,低温时要升温)。
5.注意的问题:A.堆料的高度不能降低,宽度不能缩窄。B.石灰不能与尿素、复合肥混用。C.防止进雨。D.前期水分调节(建堆时加粪水外,以后加清水)。E、堆料前期不能太紧,后期不能太松。F.培养料不能过生过熟。
6.进棚前培养料的质量要求:A.颜色:棕黄色或棕色。B强度:稻草不能轻而易举扯断,也不能大力才能扯断。C.气味:无氨味,无臭味,无霉烂味,约有粽子香味。D.水分:用手捏指间有1—2滴水滴出。不能太干太湿。
(四)栽培方法
1.作畦
(1)小拱棚:宽1.1—1.3米,长6 —18米开菇厢;做菇床:用长2米,宽5—6cm的竹片做拱架,架高66㎝,覆盖2米宽的黑膜(避光、保温、保湿),同时四周挖好排水沟。
(2)中棚:南北向2米开厢,用长4米,宽8cm的竹片拱成1.3—1.5米的拱棚,竹片间距2尺,架间用长竹竿或长竹片连接固定,走道用竹木支撑固定。固定盖膜(两端可启闭),棚长以12—15米为宜,棚间留1.5尺排水沟,沟深8寸。
2.铺料:铺料前一天作好菇床及四周环境用消毒液杀虫剂消毒杀虫,菇床上撒一层石灰粉,将培养料抖松均匀的铺在菇床上,厚5—6寸,检查料的干湿度(30℃以下,手捏紧见水滴),pH7—7.5,无氨气味。料干用1%的石灰水调湿,料湿多抖动翻晾;pH高时用过钙水调低,低时用石灰水调高;氨味浓时多翻晾。
3.播种:时间:9月中下旬
(1)菌种准备:选菌丝洁白生长浓壮,无杂菌虫害,以麦粒种为宜。1000平方尺(111㎡)麦粒种100—120瓶,棉壳种140—180瓶,草粪种180—240瓶。
(2)消毒及播种:播前一天拔下菌种棉塞沾一点50%敌敌畏药液塞上熏杀24小时。播种时用2%的高锰酸钾水浸洗菌种瓶口及外表、播种工具。用铁钩掏出菌种(瓶口料不用,防杂),均匀撒在料上,落入料中间5分至1寸,表面留1/3,轻轻拍平,压实,使种粒紧贴料。
(五)播种后的管理
1.降温:控制30℃以下,以22—28 ℃为宜,晴天必须揭开大棚两头降温。
2.通风:通风降温同时进行,通风达到降温。
3.防止杂菌:水霉,通风干燥即可;黄霉、绿霉用克霉灵、多菌灵、链霉素等农药兑水,点涂。严重时用喷雾器对中心病团喷药,防过重杀死菌丝。
4.保温、保湿:阴天密棚保温。料干时,及时喷水,保持报纸湿润(用50公斤水加0.25公斤石灰,兑成澄清石灰水)。
5.补种:菌种不萌发或萌发差、烧种或杂菌严重,要及时补种。若杂菌严重,先杀菌,翻料补种。
(六)覆土
土质要求:富含有机质,团粒结构好,肥活,透气性强,保水性好的泥性壤土。
1.覆土时间:播种后7—10天左右,最迟不超过15天,菌丝吃料1/3时即可覆土。
2.覆土的选择:粗土(直径2cm),以壤土为好,占2/3。细土(直径0.5cm),稍带粘性的土壤(喷水后不造成床面板结),占1/3。
3.覆土方法和要求:先覆粗土1寸,隔10天,再覆细土0.3寸;要铺平、铺满,厚薄一致,覆土时间要同时进行。
(七)出菇前的管理覆土至出菇约25天,主要是水分调节和通风。
1.“发菌水”调节:覆土3天后视干湿情况,要慢调水(用pH7—8的石灰澄清水),量少而勤,0.5公斤/㎡,忌喷水过多。同时加强通风。
2.“结菇水”调节:覆土后10天左右,根据土的湿度和天气,1公斤/ ㎡,连喷2—3天,达到粗土上部湿润,停水5—7天,同时加大通风,注意保湿。
3.“出菇水”调节:当蘑菇大部分长到黄豆大小时,及时重喷1—2次,达到细土一捏即扁搓得园。
(八)秋菇的管理和采收1.秋菇的管理:正确处理调水、通风、保湿的关系。
(1)水分调节:喷水要“干干湿湿”,以间歇喷水为主,轻喷勤喷为辅。一潮菇调2次重水,一潮菇结束后1公斤/㎡.天,连喷2天,同时加大通风1—2小时,其后逐渐减少。当幼菇长至黄豆大小时喷重水一次;按照:晴天多喷,阴天少喷或不喷,高温时早晚喷,低温时午前午后喷,菇少时少喷,菇多菇密时多喷,菌丝健壮处多喷,微弱处少喷或不喷的原则调水。
(2)通风换气和温度调节:应用阴雨天和夜间多通
风,增加氧气,保持相对湿度90%左右,稳定土层水份。
(3)挖根补土:在采菇后及时整理床面,裸露的菌丝和子实体补盖润土,挑去死菇、老根、烂根,填上润土。若菌丝结块,土层板结,用竹竿插入料层,适当松动,挑出菌块。
(4)采收:蘑菇1.8—4cm时及时采收,高峰期一天2次。采菇时,用拇指、中指、食指捏住菌盖,向下稍压,再轻轻旋转提起;丛生菇,用小刀割下。采收后用小刀削去泥根,切口平整,轻放至用薄膜或沙布垫好的竹框 (保持菇体洁净和避免碰伤)。注意:采菇前不能喷水(易变褐色),勿将薄膜掀起过多(造成斑点)。
(5)几种异常现象的处理:突遇高温或气温剧降。A..菌丝萎缩:喷水不当;处理,及时加大通风,降低湿度。B.空根白心:18 ℃ 以上高温,空气相对湿度低,土面水份少,偏干。处理,夜间或早晚通风降温,喷水提高相对湿度,保持土壤湿度。C.锈根和红根:通风差,土层水分过多,空气相对湿度较高(93%以上)。处理,加强通风换气,调节空气湿度和土面湿度。 D.幼菇死亡:持续高温,通气不良,养分不足,用水不当,菌丝老化,pH值不适,病虫危害,滥用农药等,针对死亡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九)追肥为提高蘑菇的产量和质量,须适时追肥,以下几种供选用。
1.猪牛尿粪水过钙液:1公斤过钙+10公斤粪尿水烧开20分钟澄清加10倍水喷施。
2.菇脚水:鲜菇脚8—10公斤,加水15公斤,煮15分钟,取澄清液兑水100公斤均匀喷施。
3.豆浆液:黄豆1公斤浸泡磨浆过滤加水至50公斤喷施(菇白嫩菇脚粗壮)。
4.盐水:50公斤水+0.2公斤盐溶化喷施。
5.葡萄糖:0.5公斤葡萄糖+25公斤水喷施,注意防蚁。
6.酵母液:50公斤水+纯酵母粉35克喷施(促进子实体形成)。
7.尿素:按2‰的比例,可与上述追肥混施。
8.石灰:石灰0.5—1公斤+水50公斤,取清液喷洒,后用清水喷一次,7—8天重复一次(调节pH值)。
注意:追肥在二三潮菇后,下潮菇子实体黄豆大小时结合喷水进行,浓度不宜过大,喷后用清水轻喷菇盖,防止菇色发黄,同时根据生长状况选择适合的配方,交叉使用。
(十)越冬和春菇管理
1.越冬管理:12月中旬至次年3月气温下降,须保护菌丝越冬。先清除老根死菇,补土填窝,泥层板结要适当打杆松土,减少喷水,喷水时结合追肥(养菌)。减少通风,团膜保温,或加草帘;若有菇长出,及时采摘。隔几天温度高时通风换气2小时。
2.春菇管理:次年3月气温回升,适宜春菇的生长时,逐渐增加喷水,由多到少,多次少量,适当增加通风。
(十一)蘑菇病虫害及防治。
一、蘑菇病害基础知识
1、蘑菇病害基本概念
蘑菇病害:蘑菇在生长过程中,由于受到病菌侵染或不良环境因子(温度、湿度、有害化学物质等)的作用,致使新陈代谢混乱,在生理和形态上出现不正常的变化,从而降低了蘑菇的产量和质量,这种现象称为蘑菇病害。
2、病害分类:
双孢蘑菇侵染性病害主要有: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三类 12种,其中真菌6种、细菌5种、病毒1种。
按侵染类型分为:寄生性病害、干扰性病害、竞争性病害3大类
双孢蘑菇非侵染性病害主要由有毒气体、过高过低的气温、湿度、水分等引起。
二、常见病害:
1、真菌性病害
⑴.疣孢霉病(又称褐腐病、湿泡病、白腐病等);
病原:疣孢霉(Mycogone perniciosa magn.)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 丛梗孢科、疣孢霉属。
症状:蘑菇子实体受到疣孢霉严重感染时,子实体分化受阻,形成畸形菇;受轻度感染时,菌柄肿大成泡状或出现褐色斑点。
防治措施:
消毒覆土——覆土要清洁无毒;
选好菇房 ——远离垃圾场 ,每立方米10ml甲醛消毒;
菇床管理——蘑菇覆土之后,出菇之前,用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喷雾杀菌,也可用普力克、杀毒矾600~800倍喷雾。
⑵.轮枝霉病(又称干泡病、褐斑病等)
病原:真菌轮枝霉(Verticillium fungicola Preuss.),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丛梗孢科、轮枝霉属。分生孢子单细胞,分生孢子梗轮生。
主要症状:菌柄加粗变褐,外层组织剥裂。病菇常干裂,长大后菌盖歪斜畸形,菇体腐烂速度较慢,不分泌褐色汁液,无特殊臭味。
发生特点:昆虫、螨类、人和工具、气流也可传播。菇房内气温较高(高于20℃),湿度较大时,利于轮枝霉病发生。
防治措施:①做好覆土及菇房消毒工作。②及时防治害虫、螨类。③发病地方喷500倍多菌灵液或1000倍百菌清液或2.5%甲醛液。
⑶、软腐病(又称蛛网病)
病原:枝状轮指孢霉(Dacylium dendroides),属半知菌亚门、丛梗孢目、 丛梗孢科、轮枝孢霉属。
症状:菇床出现白色棉毛状(也称蛛网状)菌丝,并迅速蔓延,可扩展至整个菇床,在湿度较大的情况下,可把子实体全部“吞没”,而只看到一团白色的菌丝。后期,白色蛛网状菌丝变水红色。被侵染的子实体并不发生畸形,而逐渐变褐色直至腐烂。
发生特点:轮枝孢霉广泛存在于土壤中,覆土中的轮枝孢霉常是初侵染源轮枝孢霉孢子萌发后,在覆土或菇体表面形成菌落,并在短期内产生孢子,这些孢子借助气流、不合理的喷水、溅起的水滴及菇体渗出汁液传播。
防治措施:①消毒好覆土;②局部发生时应减少床面喷水,加强菇房通风,降低土表面和空气湿度。患病部位喷2~5%甲醛液或500 倍甲基托布津液或撒石灰粉。
2、蘑菇细菌性病害
⑴、细菌性斑点病(又叫褐斑病)
病原:格兰氏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tolaasi Paine)。
症状:该病局限于蘑菇菌盖上,初期出现1~2处小的黄色变色点,而后逐渐变成暗褐色凹陷的斑点。当斑点干后,菌盖开裂,形成不对称子实体,菌柄上偶尔也发生纵向的凹斑,菌褶很少感染。
防治措施:
①减少温度波动,防止高温,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90% 以下;②不要使菇面积水,防止土面过湿; ③发病时, 在菇床及周围环境喷施600倍漂白粉液,也可选用硫酸链霉素喷雾。
⑵、蘑菇黄色单胞菌病
病原:田野黄色单胞杆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症状:这些病菌可侵染各种大小的子实体,对蘑菇菌丝无伤害。发病初期,菇体表面产生褐色斑块,以后褐色斑块逐渐扩大并深入菌肉,直至整个子实体全部变黑褐色而萎缩死亡,最后腐烂。
发生特点:多发生在秋菇后期,于室温10℃左右时感染蘑菇子实体, 且扩散较快,从发现第一个子实体发病到普遍感染约一月左右的时间,此菌由培养料或覆土带入菇房,可随采菇人员接触而传播。
防治措施:①做好培养料发酵及覆土消毒工作;②发病后喷用70%可杀得2000WP600倍、四环素、青霉素或链霉素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蘑菇病毒性病害 (又称法国蘑菇病)。
病原:蘑菇病毒,种类较多,类型复杂。
症状:子实体细长 ,早现菇伞;菌丝退化,细胞较短而膨胀 ;菌褶变脆,或呈革质化,湿软腐,数日内完全F·B。
防治措施:
①选用抗病毒能力强的品种;②选用无毒的健壮蘑菇制种。③菇床彻底消毒。④培养料消毒,清除蘑菇碎屑。⑤用低剂量溴甲烷熏蒸剂 (少于600TP)或用甲醛消毒用具,也可蒸煮用具,或70℃下处理1小时。
危害蘑菇的主要虫害有:螨类、菇蝇蚊类、跳虫类、线虫类。
1、螨类(Mite)
螨又称菌虱、红蜘蛛,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目 。
发育方式:卵、幼虫、若螨、休眠体、若螨及成螨。
危害蘑菇的螨种类多,主要有二种:蒲螨和粉螨。蒲螨体小,粉螨体稍大。
侵入途径:潜伏在稻草、米糠、麸皮等培养料中,随同培养料侵入菇房。或者靠螨的休眠体腹部吸盘吸附在蚊、蝇类昆虫的体上进行传播。
危害:菇螨取食菌种、培养料或覆土层中的菌丝,也可在菌盖和菌柄上钻洞,有时在菇柄根部周围咀嚼菌丝体,使它们形状变圆,颜色成铁锈色,或直接为害成熟的子实体,造成子实体表面形成不规则的褐色凹陷,丧失了商品价值。
防治措施:
①以防为主; ②、培养料和覆盖物消毒;③、化学防治:77%克螨特EC1200~1500倍,也可用哒螨灵、扫螨净、尼索朗等。
2、菇蝇蚊类
⑴、菇蚊(Sciarid)
成虫黑色,有一对翅,平衡棒明显,雄虫体小,雌虫体大,体长约2mm,细长直触角, 爬行很快,常栖息在杂菌和腐烂的材料上。幼虫在15-18℃条件下生长和活动较好,气温低于12℃时, 活动能力降低,生长发育也变慢,温度低于10℃时,幼虫停止活动,菇期15℃以下还能发生危害。
防治措施:
①、选用无虫菌种。
②、处理好培养料中的残虫。
③、物理防治:控制光源,少开灯;幻光诱杀:利用趋光性和趋腐性,可在菇房点黑光灯或普通白炽灯诱杀。方法是:在灯下置一盘废菇或废料浸出液,加上几滴敌敌畏诱杀。在白天诱杀。
④、化学防治:培养料处理:选用1.8%虫螨克EC4500~5000倍、40%毒死蜱2000~2500倍喷雾。
⑵、菇蝇(Phorid Flies) :成虫淡褐色或黑色,体小,触角很短,比菇蚊健壮,爬行很快,常在堆肥表面急速地、扭来扭去地爬动。幼虫是一种白色的蛆,头部尖,尾部钝,无足,头部狭窄不成黑色,腹末背面有突起物,其中粪蝇(Megaselia halterata Wood)对蘑菇危害最大。
菇蝇的防治措施同菇蚊。
3、跳虫类 :跳虫是弹属目的昆虫,密集时形似烟灰,故又称烟灰虫,体长约1毫米,带短状触须小虫,有一灵活的尾部,弹跳自如,体具油质,不怕水。危害蘑菇的主要有三种:菇疣跳虫(Achorutes armalus Nie), 呈银灰色- 蓝色; 菇紫跳虫(Hypogastrura arrnata Nik);紫跳虫(Priostoma minutap),此种幼虫白色, 成虫灰蓝色。
防治措施同菇蚊
4、线虫(Eelworm):属无脊椎动物的线形动物门,线虫纲。主要有5种:Aphelenchusavenae,Ditylenchus destructor,
Parapheleuchus myceliphthorus Corn, Ditylenchus myceliophagus。
蘑菇病虫害综合防治 :
1、选用高产、优质、抗病虫害能力强的菌种。
2、做好培养料的发酵及覆土消毒工作。
3、做好菇房的清洁卫生工作;
4、做好蘑菇栽培的管理工作;
5、采用适当的化学防治措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