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地膜播种机(小麦膜下滴灌技术)
地膜小麦微垄覆膜集雨技术
一、技术机理
地膜小麦微垄覆膜集雨技术,也称小麦膜侧沟播栽培,是广大甘肃农技人员在省农科院推广的小麦地膜全生育期穴播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经多年实践,开发的一种新型旱作地区小麦栽培技术。该技术创造性在于将新兴的地膜覆盖技术与传统的垄沟种植技术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微积流、保墒、增温作用,实现雨水的有效叠加,变无效水为有效水,建立起主动抗旱的思想;同时,投入低、操作简便、抗逆性强,适应范围广。
二、技术实施地点特征
该技术适应在甘肃省旱作地区应用。以秦安县为例,该县地处甘肃陇中黄土高原区,海拔1120—2020米,年均降水507.3mm,年蒸发量1457.6mm,是降水量的3倍。干旱为主的旱、雹、低温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1993—1998年间,总降水2167mm,年均361.2mm,较同期偏低146.1mm,尤其是1998年11月—1999年6月近140天出现无有效降水干旱时段,给冬小麦生长带来了重大影响。全县现有耕地105.9万亩,其中山旱地101.1万亩,占耕地面积95.5%,冬小麦面积40万亩,占良田面积49.1%。
虽然近年推广小麦穴播栽培技术,但随着干旱的频繁发生,如何有效发挥地膜穴播小麦的保墒、增温作用,解决干旱年份地膜小麦生长后期造成的膜内高温低湿,无墒可保,高温干旱,加剧小麦根系早衰,导致青秕、白穗,影响产量等问题,就成为提高小麦产量中心问题。实施该技术可有效解决穴播小麦只能保墒而增墒效果不明显及后期早衰逼熟的技术问题,采用膜际条播集流增墒,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有效改善小麦根部水、肥、气、热状况,大大增强植株抗旱减灾性能,达到小麦稳产、高产及正常成熟的目标。
三、技术要点
1、核心技术
地膜小麦微垄集雨技术集起垄、覆膜、施肥、精量条播、宽窄行种植和农用节水集流为一体的旱地小麦集雨增墒抗旱增产实用技术。该技术核心是以50—60cm为总带幅,垄沟各25—30cm,用35—40cm宽的专用地膜覆盖,垄成半圆形,垄间距内形成垄沟,每垄两侧各条播一行小麦。播种小麦选用抗逆性强、抗倒伏、分蘖成穗率高的大穗大粒品种,种子应精选包衣,山地梯田播种量在10—12kg,亩保苗24—26万株,亩施用优质农肥3500kg,含量25%以上小麦专用肥40kg,播前*性施用。为提高播种质量及速度,秦安县选用由县农机厂生产的2BM-1/2型人(畜)力覆膜播种机,可*性完成从起垄、覆膜、播种三道工序,作业效率及作业质量都等到提高。
2、配套技术
影响地膜小麦技术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该技术节水、增产效果,二是能否研制配套机械,提高作业效率。目前,我省已研制出16种地膜小麦播种机械,其中有8家的11种机型于1996年6-7月通过了省农机鉴定站鉴定,并获得了省农机局颁发了《农业机械推广许可证》。其中(2BXFD—7型、2BJR—1型、2BRX—2型)和1种机引型(2BFX—7型)为*推广机型。这些机型主要特点:可*完成从铺膜、播种作业,每天播种20亩,比人工作业工效提高近100倍;亩可节省地膜2—3kg,在有小风时也可作业。2BFX—7型主要技术参数为:外形尺寸1700×1650×1010mm,结构重量180kg,配套动力15—25型小四轮机,连接方式为液压全悬挂,地膜幅宽1450mm,穴粒数12—18粒/穴,行距200mm,穴距110mm,播种深度4—4.5cm,生产率4亩/h。
3、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地膜小麦微垄集雨技术种植冬小麦应比当地露地平播*播种期适当推迟5—7天,并按照雨少宜稀,雨多宜密,瘦地宜稀,肥地宜密的原则,适当调整带幅和播量;二是该技术适合在海拔1700mm的浅山易旱区和耕地面积大、耕作技术粗放、*性投入不足的地区推广,但在保灌水浇地及土层薄、肥力差的土壤增产幅度较小。
四、技术应用效果
1、经济效益
秦安县2000—2002年试验示范251.3亩结果显示,该技术平均产量为210.24kg,较露地播种增产84.95kg,增产67.8%;其中刘坪乡陈寨村种植81.3亩,产量为246.84kg,增产99.71 kg,增产率67.77%;关兴村种植60亩,产量为129.12kg,增产58.38 kg,增产率82.53%; 穿山村种植80亩,产量为253.46kg,增产88.14kg,增产率51.05%。另据平凉地区统计,54.05万亩实施该技术,平均产量为226.6kg,较露地播种增产79.5kg,增产50.4%。
2、节水效益
该技术节水效果主要表现为雨水集流和抑制水分蒸发两个方面。采用这项技术使垄上形成半园形集水面,自然降水收集利用率得到提高。据秦安刘坪示范点2000—2001年冬小麦全生育期9—6月测定,采用集雨技术示范田每毫米降水生产粮食1.41kg,较常规种植增加0.57 kg;其中秋苗期、解冻期、返青期0—30cm土壤含水量为181g/kg,较平膜穴播增加14.7 g/kg,较常规种植增加23.3 g/kg;4月19日降水9.6mm,两天后测定,0—20cm水分含量为186.6 g/kg,较常规种植增加58.6 g/kg。
3、生态效益
这项技术具有良好的集雨增墒和增温保墒效应,增强旱作农业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小麦生长外部生存环境;能有效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充分发挥个体优势及群体边行优势,增强植株的抗逆性;可缓解降水对土壤表面的冲蚀,保持土壤耕层的疏松和土壤物理性状,既提高了降水资源提高利用率,又有利于水土保护,为小麦生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采用这项技术,地膜一般不易被破坏,便于二次利用和回收,减少残膜对土壤的污染。
五、技术效果分析方法
以秦安县为例,按四川省农科院制定《农业科技成果经济效益评价方法》分析,采用地膜小麦微垄覆膜集雨技术示范面积251.3亩,主产物增产量为84.95kg,总增产量2.13万kg,亩增产值120.63元(小麦计算价格1.42元/kg),新增总产值30.3万元,亩新增生产费用34.74元。新增总生产费用0.87万元,新增总纯收益1.35万元。科技投资收益率为3.5:1。
六、适宜地区
多年生产实践证明,对甘肃省而言:一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水浇地、旱地,冬春小麦上广泛应用;二越是水分不足、温度偏低的逆境环境下,地膜小麦的节水、增产效果越表现明显;三地膜小麦有一定的抑盐保苗作用,在轻度盐碱地上也可推广应用。因此耕种帮建议在北方麦区特别是不保灌的水地春小麦、降水量400mm以上的旱地春小麦和北方晚茬冬小麦上均有一定的推广前景。但地膜小麦在保灌水浇地增产幅度较小,在正茬冬小麦上容易导致冬前生长过旺,特别是在土层薄、肥力低的土壤增产幅度也较小,暂不宜推广。
上一篇:皂石价格(皂石雕刻艺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