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病毒病防治技术(大豆病毒病的发病规律)
大豆病毒病又称大豆花叶病,是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损害大、难防治,已成为世界性难题。一般年份减产15%左右,重发年份减产达50%以上,并影响大豆种子的品质。
一、危害症状
大豆病毒病为系统侵染性病害,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病,叶片、花器、豆荚均可受害。先是上部叶片出现淡黄绿相间的斑驳,叶肉沿着叶脉呈泡状凸起,接着斑驳皱缩越来越重,叶片畸形,叶肉突起,叶缘下卷,植株生长明显矮化,结荚数减少,荚细小,豆荚呈扁平、弯曲等畸形症状。发病大豆成熟后,豆粒明显减小,并可引起豆粒出现浅褐色斑纹。
二、发病特点
此病主要由大豆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苜蓿花叶病毒3种病毒中的1种单独侵染或2种或2种以上复合侵染引起。田间所表现的症状往往是混合症状。病毒主要吸附在豆类作物种子上越冬,也可在越冬豆科作物上或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播种带毒种子,出苗后即可发病,生长期主要通过蚜虫、飞虱传毒,植株间汁液接触及农事操作也可传播。
病毒喜高温干旱的环境,适宜发育温度范围15~38℃ ,发病最适条件为温度20~35℃,相对湿度80%以下。遇持续高温干旱天气,或蚜虫、飞虱发生重,易使病害发生与流行。
栽培管理粗放,田间地头杂草多,农事操作不注意防止传毒、多年连作、地势低洼、缺肥、缺水、氮肥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
不同品种,对病毒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
三、 综合防控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用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阿泰灵(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进行种子处理,适期播种无毒种子是防治的关键。
2、及时治蚜虫和飞虱,减少传毒介体,防止和减少病毒的侵染。药剂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等烟碱类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
3、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施足腐熟有机肥、增施磷钾肥,使土层疏松肥沃,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减轻病害;发病初期应及时拔除病株并在田外销毁;清理田边杂草,减少病毒来源。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
4、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开始喷药保护,视病情发展,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用1~3次。药剂可选用宁南霉素、阿泰灵(寡糖•链蛋白)等按推荐剂量喷雾防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