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白腐病的发病原因(防治葡萄白腐病用什么药最好)
葡萄白腐病于1878年在意大利最早被描述。葡萄白腐病在世界上分布与葡萄分布基本一致,有葡萄的地区都有白腐病。在欧洲,由于白腐病的大发生与冰雹的发生有直接联系,被称为冰雹病害。在我国,葡萄白腐病普遍发生,20世纪被称为葡萄的四大病害之一。白腐病的流行或大发生,会造成20%~80%的损失。冰雹或雨后(长时间)的高湿结合温暖的温度(24~27℃),能造成白腐病的流行。
一、症状
白腐病主要危害穗轴、果粒和枝蔓,也危害叶片,但常见和典型的症状是在果穗上。一般穗轴和果梗先发病,而后侵染果实。对于篱架或结果部位低的葡萄,靠近地面的葡萄首先得病。果梗或穗轴上被侵染,首先为浅褐色、边缘不规则、水渍状病斑,以后向上、下蔓延。
气候适宜,一般3~5天可以到达果粒,得病的果梗或穗轴为褐色软腐。通过果梗到达果粒后,果粒从果梗基部(果刷)发病,表现为淡色软腐,整个果粒没有光泽;而后全粒变为淡淡的蓝色透粉红的软腐;而后出现褐色小脓包状突起,在表皮下形成小粒点(分生孢子器),但不突破表皮。成熟的分生孢子器为灰白色的小粒点,使果粒表现发白,所以这种病害被称为白腐病。气候适宜还会导致病斑向上蔓延,从果梗或分穗轴蔓延到主穗轴时,造成大部分或整个果穗的腐烂。病果粒脱落在田间,成为以后的病源。
白腐病侵染穗轴后,尤其是主穗轴,遇到干旱天气,在病斑下部会迅速干枯,使下部的果实萎蔫、不成熟、没有光泽。这种情况下不会在果实上形成分生孢子器,因为病菌还没有侵入到果实,但可以在穗轴上找到分生孢子器。这种症状总体上看与缺钙或缺锰等生理性病害类似,比较难区分。
白腐病危害枝条,一般是没有木质化的枝条,所以,当年的新蔓易受害。枝蔓的节、剪口、伤口、接近地面的部分是受害点。枝蔓受害形成溃疡型病斑。开始,病斑为长形、凹陷、褐色、坏死斑,之后病斑干枯、撕裂,皮层与木质部分离,纵裂成麻丝状。在病斑周围,有愈伤组织形成,会看到病斑周围有“肿胀’’,这种枝条易折断。如果病斑围绕枝蔓一圈,病斑上部的一段枝条“肿胀”变粗,最后,上部枝条枯死。枝条上的病斑可以形成分生孢子器。据报道,幼苗、嫁接苗砧木、种植后的第一年,葡萄的枝蔓易受白腐病危害。
白腐病也可危害叶片。叶片受害与结露有关,白腐病孢子通过水孔或伤口进入叶片,所以多从叶尖或叶缘发病,开始为淡褐色、水渍状、沿叶缘或叶尖向内发展形成病斑,最先发病的颜色较深、发病晚韵颜色较浅,所以,病斑呈类似于同心轮纹状。在叶片上也可以形成分生孢子器。
二、发病规律
白腐病病菌的侵染循环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比较短的寄生阶段和在土壤中比较长的休眠阶段。
病菌以分生孢子或分生孢子器存在于土壤中,经常发生白腐病的果园,土壤中含有丰富的分生孢子,一般情况下,每克表层土中含有300~2000个分生孢子。雨水和冰雹造成的泥水飞溅、农业操作中造成的尘土飞扬,都会把分生孢子传播到果穗上。白腐病的分生孢子不能直接侵入果实,但可以通过皮孔或直接侵入穗轴和果梗。侵入果实需要通过伤口,最主要是冰雹造成的伤口;病虫害造成的伤口等,可以成为白腐病侵入的通道。冰雹不但会造成伤口,而且引起泥水飞溅、传播孢子,会引起白腐病的大发生,所以在欧美等国家或地区,把白腐病称为“冰雹”病害。冰雹虽然是白腐病的大爆发最主要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分生孢子通过皮孔直接侵入穗轴或果梗,照样可以造成巨大的损失。
葡萄伤口外流的汁液,及果穗上的水滴中,都会有丰富的葡萄分泌物。在汁液或水滴中,几小时内白腐病的分生孢子就可以萌发。24~27℃孢子会很快萌发和侵入;低于15℃,病菌几乎不能侵入和发展;高于34℃,病害发展会非常慢。冰雹后34~48小时的高温度或低于15℃,基本上不会造成白腐病的发生;如果冰雹过后温度在24~27℃左右,白腐病会严重发生。病菌的侵入,基本上在3-8天之间完成,时间长短与侵入位置(果粒最快、果梗和穗轴次之、枝蔓最慢)、侵入的方式(通过伤口快、直接侵入慢)、温度、湿度等因素有关。
得病的枝条、果梗、穗轴、果粒等散落田间,会成为田间的传染源。这时,病菌开始了一个比较长的休眠期。分生孢子器可以产生成千上万个分生孢子,这些分生孢子在2-3年内具有活性,可以侵入葡萄造成白腐病。干燥的分生孢子器在15年之后照样能释放具有侵染活力的分生孢子。
冰雹、暴风雨天气,是白腐病流行的最主要条件;如果分生孢子已经传播到果穗上,潮湿(雨)和温暖的天气成为发生的条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