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网-生活常识知识分享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种植

害虫抗药性有哪些类型(害虫的抗药性是在什么的作用下产生的)

教会网 2023-07-23



  害虫抗药性形成的原因  害虫抗药性主要是由于杀虫剂的选择结果,即原有的害虫种群中有极少数原来就存在有抗性基因,通过杀虫剂对害虫的不断选择,使抗药性基因频率大为增加,形成一个新的抗药性群体(见)。影响抗药性形成的因子有:①生物因子。包括害虫的遗传、生物和生态学因子。如害虫一年内代数、原来种群大小、生殖方式、食性、扩散性、种群增长能力、抗药性基因频率、基因的显性或隐性、基因的适合度、抗药性水平和抗药性机制等。此类因子不能人为控制,但可以观察和测定利用。②操作因子。可人为控制的因子,如用药种类、药剂的理化性质、剂型、用药量、用药次数、施药方式和施药的虫期以及范围等。

  害虫抗药性解决对策  抗药性治理的基本原理就是设法使药剂选择压降到最小。治理策略可分三个方面:  1、降低抗药性等位基因频率:  大量释放敏感昆虫,以稀释抗药性种群,直接降低抗药性等位基因频率。此法用费昂贵,目前尚未见实例。  2、减少抗药性显性:  大量使用杀虫剂杀死杂合子,使抗药性显性变为隐性。敏感个体的扩移和低抗药性基因频率,对达到此目标是有利的。但是杀死杂合子的药量大,不很经济,同时种群中杂合子达到高频率的时间也不易鉴别。  3、减低抗药性遗传型适合度:  一般都取两类方法:维持敏感匀合子;减小杂合子和抗药性匀合子。具体的措施有很多种,每种的作用都是有限的,甚至相互矛盾的,应该综合应用。  ①减低杀虫剂使用剂量或浓度。可以保持种群中有较多的敏感性个体或等位基因,而不选择出杂合子抗药性隐性个体,并保持一些有益的节肢动物,以延缓和减低抗药性发展。  ②减少药剂的使用次数或加长施药间隔以降低药剂选择压,减慢抗药性发展速度。  ③局部而不广泛施药。在施药地区周围,保留一些不施药的“避难所”,在这里部分种群不曾接触过药剂,敏感个体昆虫可以移入到施药地区,以使抗药性减慢发展。  ④根据经济阈值施药。根据经济阈值要求或是农作物受害至一定程度时再进行施药。这是一种降低农药选择压的方法。此法须根据害虫种类、农产品价格等而定。  ⑤少使用持效性长的农药。对于抗药性治理须选用低残留的农药和剂型。低残留杀虫剂可使昆虫与其接触时间短,而减慢抗药性发展。  ⑥在害虫的不同虫期用药。同种害虫的不同虫期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发展也会有不同。如有些鳞翅目昆虫的老龄幼虫,明显地比成虫和早龄幼虫对杀虫剂的抗药性发展慢,这是由于老龄幼虫体内对杀虫剂有较高的解毒酶活力。  ⑦施用选择性农药。在防治害虫的同时较少伤害捕食昆虫和天敌。此策略是害虫综合治理(IPM)的目的。  ⑧混合用药。杀虫剂的混合物是避免和治理抗药性的一个措施。其中的各种药剂应有不同作用机制、代谢或靶标部位,且害虫对每个杀虫剂的抗药性等位基因频率不高。用一种杀虫剂杀不死的害虫可用另一种药剂杀死。有时,用两种药剂杀死杂合子的药量费用要比用一种药剂便宜。混合剂在长期使用后,也会像单剂那样产生抗药性。  ⑨使用增效剂。杀虫剂的增效剂可抑制虫体内特异的解毒酶,以降低或消除药剂对此种昆虫的选择压。已知的增效剂如增效酸(Pb)是多功能氧化酶的抑制剂、DEF是酯酶的抑制剂、增效磷(SV1)是多功能氧化酶和酯酶的抑制剂。SV1已在中国田间使用,对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均有增效。  ⑩交替、轮换或连续使用杀虫剂。使用不同类型或作用机制的农药进行交替、轮换或连续防治同种害虫。在使用一种农药防治的时候,要使害虫的世代数量或时间的长短能够让抗药性降到一定频率之下。合适的交替、轮换或连续用药应根据害虫抗药性机制、农药类型等而定,注意不要产生交互抗药性或多抗药性。?改革农药剂型工艺,可降低农药使用剂量或次数。增效剂、辅助剂、渗透剂等可混配于农药剂型中,以增加对害虫的药效,延缓或降低抗药性的发展。?生物防治。此措施可以更进一步降低化学农药的选择压。

害虫抗药性有哪些类型(害虫的抗药性是在什么的作用下产生的)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教会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