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害虫的综合防治措施(棉花虫害防治的要点)
棉花后期凋萎、枯死现象每年都有发生,造成棉花严重减产,其解决办法,应根据发生原因对症下药。
一是因黄萎病发生枯萎的棉田,黄萎病主要发生在多年重茬的重病地,初发病叶缘及叶脉间出现黄色斑块,逐渐扩展,叶片失绿变浅,主脉及四周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斑驳,叶缘向下卷曲,叶片从下向上脱落。有时直至顶端。发病高峰期在8月中、下旬,适宜气温在25~28,湿度在80%以上,阴雨天多发病较重,雨水少、干旱年份发病较轻,夏季突遇暴雨,会出现急性萎蔫。这类的棉田的预防除应采取换地、调茬,更换抗病品种等措施外,药剂防治宜采用枯草芽孢杆菌300倍液灌根,或克黄枯类农药+叶面肥(如2%尿素水+0.5%磷酸二氢钾)在发病初期进行喷雾防治,每7~8天防治一次,连喷3~4次。
二是因轮纹病发生枯死的棉田,轮纹病发病高峰期也在8月中下旬和9月上旬,苗期、成株期也时有发生。发病初期叶片产生红褐色小圆班,后扩展成不规则或近圆形褐色斑,有的成不明显的轮文,病斑扩大四周有紫红色病变,逐渐卷缩枯焦,起初由单株到点片死亡,发病严重大面积连片死亡;发病最适温度25摄氏度,27~30摄氏度均能发病,雨水多湿度大发病重。该病发病初期用丙环唑或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300倍液,连续喷雾2~3次,可有效防治。
三是因红叶枯病发生枯萎的棉田,红叶枯病,属生理性病害,生育中期发病,初期顶叶先变黄,逐渐变红,由上而下、由里向外逐渐扩展,叶脉仍保持绿色、叶肉退绿产生像黄萎病一样的病斑,但剖茎没有病变。生育后期,病叶先变黄,后变红,严重时叶柄基部失水干缩,叶片枯焦脱落,株顶干枯。这类棉田多处于连作棉田,因严重缺钾、土壤瘠薄或营养失调造成,久旱遇暴雨容易爆发成灾。此类棉田的预防与防治,应以培肥地力、增施有机肥和钾肥为主,发病初期每个5~7天喷施一次2%的尿素水+0.5%的磷酸二氢钾叶面肥,连喷2~3次,可得到缓解。
四是因中后期施肥不当造成凋萎的棉田,棉花进入生育后期,根系吸收能力减退,部分高产棉田由于结铃多、负担重,往往由于后期追肥过量或追肥后遇大雨造成青枯。因此盖顶肥,施肥不宜过量,一般亩施尿素5~7.5公斤为宜,不宜超过10公斤,施肥时间应在浇后或雨后追施,深施在大行中间,不要离根过近。后期有脱肥现象的高产田棉田,应进行叶面追肥,做为必要的补充,以减少根系负担。
棉花有效现蕾期和有效开花期
棉花有效开花期,是指棉花开花能成铃,而且能形成经济产量的最后那一天,用月日表示。如黄河棉区河北中部、山东一线,经多年试验结果为9月3日,9月3日以前开的花为有效花,一般都能成铃,并能吐絮,以后开的花,一般不能成铃,即便能成铃,但不能形成产量,称为无效花。棉花从开始开花到有效开花期这一段时间,称为棉花的有效结铃期。因气候、地域、地力、栽培方式的不同,棉花的有效开花期也有所不同,河北中部有效结铃期从7月5日到9月3日,历史60天左右。长江棉区有效结铃期长,一般从7月5日到9月20号,历时75天左右,因此长江棉区的棉花产量高于黄河棉区。
有效现蕾期,是指棉花现蕾,能开花、结铃,并能形成经济产量的最后那一天。棉花的有效现蕾期,一般可根据棉花现蕾、开花特性推算得来。棉花从现蕾到开花一般需23~25天,棉花的有效开花期向前推23~25天(一般按25天),就是有效现蕾期,河北中部一般在8月8日,长江棉区一般为8月23~28日,这以后再现的蕾都是无效蕾。
了解当地棉花有效现蕾期、有效开花期,对于因地制宜加强棉花栽培管理,以延长棉花有效现蕾期、开花期、结铃期,控制无效花蕾的生长,对促进棉花增产有重要意义。比如,在有效现蕾期打群尖,或用用高浓度缩节胺进行化控,或在有效开花期采取去空枝、去无效花蕾等措施,以控制无效花、蕾的生长,减少养分消耗,或提前进行喷施叶面肥、搞好病虫防治等措施,促使在有效现蕾期内和有效开花内多现蕾、多开花、多结铃。
秋雨频繁,预防烂铃要提前
7月下旬,沧州市河间当地降雨量为199毫米,比2011年同期降雨量多83毫米,比2010年多185.5毫米,比常年多125.5毫米,阴雨天多,相对日照时数也少于往年。因此棉田烂铃比往年提前,从7月下旬开始发现,到8月4日调查,平均烂铃已发展到成铃的1%,发病较重的达2.4%,比往年提前10~15天。造成棉花烂铃的病害除铃疫病外,还有黑果病、红粉病、灰霉病等。建议广大棉农,根据当地雨量情况,及时检查、及时防治。除雨后及时排水、中耕凉墒,及时整枝、去除老叶、推株并拢等增强田间通透能力的农业措施外,药剂田间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有代森锰锌300倍液、甲霜灵锰锌700倍液、杀毒矾600倍液,乙磷铝等。保护剂主要有多菌灵、波尔多液等,在烂铃发病初期,对准下部棉铃喷雾防治,每6-7天喷一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