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非常严重怎么办(小麦白粉病用什么药最好?)
小麦是我国第二大农作物,栽培广泛。其中冬小麦约占84%,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南,岷山、唐古拉山以东的黄河、淮河及长江流域,包括河南、河北、山东、江苏、四川等省市,全世界小麦病虫害有200多种,我国报道的小麦病虫害有50多种,其中真菌病害40多种,细菌病害3种,病毒害9种,其中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地小麦产区均有分布危害。
危害特点
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杆和穗部。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一般叶片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多于上部叶片。病斑多时可愈合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死。茎叶鞘受害后,植株易倒状。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严重。
发生规律
小麦白粉病菌的越夏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继续侵染繁殖或以潜伏态渡过夏季;另一种是以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越夏。在病害以分生孢子越夏的地区,秋苗发病较早、较重。病菌越冬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分生孢子的形态越冬;一是以菌丝状潜伏在病叶组织越冬。病菌的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可借助气流进行传播。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附着胞上再产生侵入丝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具有多次再侵染。影响病菌越冬率高低的主要因素包括品种抗性、栽培因素和气候条件。
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少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实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抵抗力低、也易发生该病。此外,密度大、发病重。
防治方法
种植抗病品种;适当晚播,以减少秋苗发病率;控制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用量,可减轻病情。
播种期用25%粉锈通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1.5%-2%拌种,或2%戊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可有效控制苗期白粉病发生,并可兼治条锈病、纹枯病等病害。
孕穗末期至抽穗初期施药,可用25%粉锈通可湿性粉剂30-50克/亩,或25%农力脱乳油15毫升,兑水30-45千克均匀喷施,可兼治小麦锈病等主要病害。
在小麦的抽穗初期施药,可用25%粉透通可湿性粉剂30-50克/亩,或30%醚菌酯悬浮剂40毫升/亩,或25%咪鲜胺乳油50-60毫升/亩,间隔7天再喷1次,可有效放除白粉病危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