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蚜虫怎样防治(小麦的蚜虫怎样防治最好)
小麦蚜虫主要有长麦管蚜虫、麦二叉蚜虫均属同翅目。分布在全国各产麦区。
危害特点
麦蚜前期集中在叶正面或背面,后期集中在穗上刺吸汁液,致受害株生长缓慢,分蘖减少,千粒重下降,同时分泌的蜜露诱发煤污病的发生,是麦类作物重要害虫。传播多种病害。
形态特征
麦长管蚜:无翅孤雌蚜体长3.1毫米,宽1.4毫米,长卵形,草绿色至橙红色,腹侧具灰绿色斑。触角、喙端节、趾节、腹管黑色,尾片色浅。触角细长,全长不及体长。 喙粗大,超过中足基节,端节圆锥形。腹管长圆筒形,尾片长圆锥形。腹管长圆筒形,长为体长1/4,在端部有网纹十几行。尾片长圆锥形,有翅孤雌蚜体长3.0毫米,椭圆形,绿色;触角黑色。 喙不达中足基节。腹管长圆筒形,黑色,尾片长圆锥状,要8-9根毛。
麦二叉蚜:无翅孤雌蚜体长2.0毫米,卵圆形,淡绿色,背中线深绿色,腹管浅绿色,顶端黑色。中腹部具短柄。触角6节,全长超过体之半;喙超过中足基节,端节粗短;腹管长圆筒形,尾片长圆锥形。有翅孤雌蚜体长1.8毫米,长卵形;体绿色,背中线深绿色;头、胸黑色,腹部色浅;触角黑色共6节,全长超过体之半;前翅中脉二叉状。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20-30代,多数地区以无翅孤雌成蚜和弱蚜在麦株根际或四周土块缝隙越冬。在麦田春、秋两季出现两个高峰,夏天和冬季蚜量少。秋季冬麦出苗后从夏寄主上迁入麦田进行繁殖,3叶期至分蘖期出现小高峰,危害不重。春返青后,麦苗抽穗时转移至穗部,麦蚜繁殖极为迅速,虫口数量迅速上升,直到灌浆和乳熟期蚜量达高峰。麦蚜主要分布在寄主不叶片,是黄矮病的主要传病媒介昆虫。
防治方法
适时集中播种。冬麦适当晚播,春麦适时早播。合理施肥浇水。
在小麦黄矮病流行区主要是苗期治蚜,用40%乙酰甲胺磷150毫升,兑水15-25千克,拌麦种150-250千克,拌后堆闷12小时后播种,或用35%丁硫克百威种子处理剂以种子重量0.8%的药剂拌种,还可兼治地下害虫及麦蜘蛛。或根施5%佳丝本颗粒剂,或3%呋喃丹颗粒剂,或5%涕灭威颗粒剂,每亩1.5千克,持效期可达1-1.5个月。
在非黄矮病流行期,重点防治穗期麦蚜,必要时田间喷雾75%鼻喜三号水分散粒剂15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25%铁拳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4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5000倍液。
在扬花灌浆初期,百株蚜量超过500头,天敌与麦蚜比在1:150以下,近日又无大风降雨时,可用75%吡虫啉水分散粒剂15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或25%铁拳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均匀喷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