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农药化肥(化肥农药过度)
五月初,正是小麦扬花吐蕊时节。穿行在乡间小路上,一阵浓烈的农药味儿扑鼻而来。放眼望去,一些农民正在田里喷药。这样的景象,每年都要出现好几次。
在农村,庄稼人常常担心药力不够猛。他们不按农药说明书上的剂量喷施,而是不自觉地把剂量加大两三倍,唯恐达不到防治效果。喷药如此,施肥也是如此。很多农民种地施肥,都是凭经验行事。他们并不知道地里到底缺什么,看见别人一袋一袋往地里撒肥料,自然不甘人后。
这些多余的农药、化肥顺着土壤渗入地下污染了地下水,或随着雨水流入河流污染地表水,但很少有人在乎。直到这两年,井里的水抽上来一天比一天浑浊,他们才开始埋怨污染。不过,没人会把污染的“罪过”加到自己头上来。
这种“粗暴”的方法,其实与缺乏科学指导有关。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都有一个有线小广播,按季节有专门的人员宣讲施肥、喷药技术。种植、病虫害防治等关键节点,乡镇还会下派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现场传授技术。但随着“分田到户”,这种服务一年年减少,最后竟然消失不见了。现在,尽管县电视台也辟出专栏,请农业专家讲授各种技术,可是看的人估计不多,效果并不理想。
我曾经和一位大学同学讨论过这个问题,他在一家市级农技推广站工作,从事的课题是“土壤检测配方施肥技术”。他说,在实验区,配方施肥确实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要大面积推广却不容易。一是乡镇一级农技推广站基本处于瘫痪状态,缺少专业技术人员;二是广大实验区外的农民,对“配方施肥”不太相信,即使有人相信也懒得“折腾”。
在加快生态建设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背景下,科学的措施和标准如何落到实处,是农村污染治理的关键。结合农村种植业现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尽快重新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养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二是指导农民科学种田,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乱施滥用;三是加快土地流转,培育“种粮大户”和“职业农民”,增强污染风险可控度。
那些看得见、闻得着的农村污染,如生活污水、垃圾、养殖业废弃物等,只要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陋习,并加大整治力度,很快就能见到成效。但看不见的地下水污染,很容易被忽视。事实上,有干净的水,才能养育出健康的人。这样的“美丽乡村”,才是表里如一的“美丽乡村”,只是这个目标与现实还有差距,需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