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绵粉蚧病虫图片(扶桑绵粉蚧危害作物)
扶桑绵粉蚧属半翅目、粉蚧科、绵粉蚧属。该虫原产北美,1991年在美国发现危害棉花,随后在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和巴西相继有报导发现。2005年印度和巴基斯坦有发现,对当地棉花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近年来在我国广东等省局部地区发现有该生物为害棉花和蔬菜。为保护我国农业生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的规定和扶桑绵粉蚧的风险分析结果,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已将扶桑绵粉蚧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扶桑绵粉蚧属半翅目、粉蚧科、绵粉蚧属。完成一个世代需经过卵、若虫、预蛹、蛹和成虫五个虫态。成虫、若虫活体通常淡黄色至橘黄色,背部有一系列的黑色斑,全背有微小刚毛分布,体表被白色腊质分泌物覆盖。虫体椭园形,雌成虫长3.0-4.2mm,宽2.0-3.1mm.若虫分三个龄期:一龄若虫长710-730um,宽359-380um,二龄若虫长0.75-1.1mm,宽0.36-0.65mm,三龄若虫长1.02-1.73mm,宽0.82-1.00mm.预蛹和蛹非常小,预蛹总长1.35-1.38mm,腹部前端宽525-550um,蛹总长1.43-1.48mm,腹部前端宽475-500um.卵产在白色棉絮状的卵囊里,刚产下的卵橘色,孵化前变粉红色。
该虫原产北美,1991 年在美国发现危害棉花,随后在墨西哥、智利、阿根廷和巴西相继有报导发现。我国2008年在广州首次发现,2009年在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江西、湖南和浙江等8省(自治区)棉花上发现。
目前分布情况为:
北美洲:墨西哥、美国;南美洲:古巴、牙买加、危地马拉、多米尼加、厄瓜多尔、巴拿马、巴西、智利、阿根廷;非洲:尼日利亚、贝宁、喀麦隆;澳洲:新喀里多尼亚;亚洲:巴基斯坦、印度、泰国、台湾。
棉花粉蚧营孤雌生殖,雌性成虫独自产卵400-600个,这些卵在3-9天之内可长成幼龄粉蚧。幼龄粉蚧可到处爬行,成虫有粉状蜡质覆盖物,药液不易直接进入体内,抗药性强;棉花拔除后,这些害虫能在其他植物、棉花秸秆和储存起来用作燃料的植物上生存,繁殖生活场所多样性;粉蚧具有黏性,可以附着于农机具、动物、棉农和普通人身上,并随着他们的移动而传播。由于上述诸多特点,在防治上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把粉蚧消灭在初入侵阶段。
1、加强虫情。 棉花种植后,要及时做好虫情预测预报,及时发现,及早防治。
2、农业防治。及时铲除农田内外杂草;整地时消灭蚂蚁群。
3、化学防治
(1)选择对路药剂品种: 主要药剂品种有毒死蜱、吡虫啉、丙溴磷、灭多威等。
(2)科学施药: 棉花粉蚧寄主多,在对棉株进行喷药的同时,对田间、沟边路边的其它植被也要同时喷药防治。施法:在扶桑绵粉蚧低龄若虫高峰期,每亩用40%毒死蜱100-120毫升对水50-60公斤喷雾,喷雾时棉株要整株喷药,上下正反喷洒周到。发生严重的地方要向土壤施药,使药剂能够渗入到根部,以消灭地下种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