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网-生活常识知识分享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教育

圆寂是什么意思 沉香如屑圆寂是什么意思

教会网 2023-04-08

圆寂是什么意思?什么人的死可以称之为圆寂?

圆寂原是佛教的一个用语,“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

唐代义净法师在《大宝积经》卷五六,记载道:“我求圆寂,而除欲染。”所谓圆寂,指一切功德为圆,远离一切烦恼为寂,德无不圆,患无不寂。

圆寂,音译作“涅槃”,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最初,这称为修佛境界,因为佛教相信轮回,死亡是开始。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故后称僧尼死为圆寂。

传说,修炼大圆满到很高境界的高僧在圆寂时,其肉身会化作一道彩虹而去,进入佛教所说的空行净土的无量宫中。在西藏历史上,虹身成就的事例非常之多。

佛教认为,佛教修行者只要把三种烦恼:“见思烦恼,法烦恼,无明烦恼”去除,自性的”法身、般若、解脱“自然显现,这是”德“。修行者消灭“妄想、分别、执着”三种烦恼,谓之“功”。这三种烦恼灭了,所得到的就是”法身、般若、解脱“,这是修行者圆满的功德。

现在,并不是所有的和尚都可以用圆寂来形容他们的死亡,圆寂是指死后能够入大般涅槃的人,只有离世的高僧才称“圆寂”,这样的人生前拥有好的修行,而大般涅槃的俗称也就是修成正果、得道的意思。所以,圆寂也是对那些修行好的和尚的赞美。

用于僧侣死亡,“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相同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入灭”、“灭度”这些说法就渐渐消失了,只剩下“圆寂”一词。

圆寂,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使用到人的死亡当中的,即便是和尚或者道士死亡,也不能够随便用这两个词,只有有修行的人死后,才能够用这两个词。

圆寂是什么意思?

圆寂,又称完寂,佛教用语,般涅槃或涅槃的另一个汉语译名。这个译名由玄奘创造,采用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之意。现今佛教出家僧侣过世,多称为圆寂,因此它也被当成死亡的同义语。

“圆寂”一词,在日常中文使用中,渐渐变得与佛教的“涅槃”概念有所不同,而更加偏向“死亡”一词。比如,人们常称僧尼去世为圆寂,以恭维其已经达到“悟道解脱”的最终目标。

扩展资料:

涅槃是宗教用语,来自古印度。在婆罗门教等古印度宗教里,一般指一种透过觉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状态。在印度教哲学里,意指通过肉体的解脱而与高级生命的结合。

涅槃在佛教中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意义,是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标。般涅槃则是进入涅槃的意思,多用来指称得道高僧的死亡。

在世俗的汉语中,“涅槃”一词常被等同于在肉体身心死亡的同时,其精神或灵魂获得永生或再生。(但已与原意不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圆寂

僧人圆寂是什么意思?

僧人圆寂指的是僧人去世的意思。圆寂是佛教用语,一般只有离世的高僧才称“圆寂”,“圆寂”这词儿是最常见的,此外,“灭度”、“入灭”都是同样的意思。中国人比较喜欢“圆”而不太喜欢“灭”,所以,在古代通用的“入灭”、“灭度”这些说法就渐渐消失了,只剩下“圆寂”一词。

圆寂,音译作“般涅槃”或“涅槃”,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最初,这是可以称为一种境界的,后来婉言僧尼去世为圆寂。

扩展资料:

“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只要把三种烦恼,见思烦恼,法烦恼,无明烦恼灭尽,自性的三德密藏法身、般若、解脱自然现前,这是德;灭妄想分别执着三种烦恼,谓之“功”,这是功夫。

这三种烦恼灭了,所得到的就是法身、般若、解脱,这是圆满的功德,称这为圆寂。唐代义净法师在《大宝积经》卷五六,记载道:“我求圆寂,而除欲染。”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佛教常识:高僧离世为啥叫“圆寂”?

圆寂是什么意思  沉香如屑圆寂是什么意思

圆寂是什么意思

圆寂其实是佛教语,意思是指僧人死后升天,圆寂其实是僧人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在很多小说和杂志当中,也许读者经常会看到圆寂这个概念,不少人并不了解这个圆寂究竟是什么意思,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01

圆寂是什么意思  沉香如屑圆寂是什么意思

佛教语。梵语的意译;音译作“般涅槃”或“涅槃”。谓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以此为佛教修行理想的最终目的。最初,这是可以称为一种境界的。后来婉言僧尼死为圆寂。

02

唐 义净 《大宝积经》卷五六:“我求圆寂,而除欲染。”

唐 李白 《地藏菩萨赞》:“焚荡淫怒痴,圆寂了见佛。” 王琦注:“ 贤首云:‘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称寂。’”

《水浒传》第一一九回:“你是出家人,还不省得佛门中圆寂便是死?”

《红楼梦》第十七回:“他师父精演先天神数,於去冬圆寂了。”参见“ 涅槃 ”。

03

所谓圆寂,具足一切功德为圆,远离一切烦恼为寂,德无不圆,患无不寂。

04

梵语Parinirva^n!a 之意译。旧译灭度、入灭。音译般涅槃。谓圆满诸德,寂灭诸恶。佛陀之死为收迷界之化用而入悟界,既已圆满诸德,寂灭诸恶,故称圆寂,后世转而称僧徒之死。又作归寂、示寂、入寂。与涅槃、迁化、顺世、归真同义。即舍去有漏杂染之境,归入无漏寂静涅槃界之谓。

05

亦指离生死之苦,全静妙之乐,穷至极之果德。其中,就离生死之苦而言,贤圣命终即入于涅槃,为圆寂。大宝积经卷五十六(大一一·三二七下):‘我求圆寂而除欲染。’贤首心经略疏(大三三·五五四中):‘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称寂。

“圆寂”是什么?意思

圆寂是梵语parinirvna之意译,音译作般涅盘,旧意译为灭度、入灭、谓圆满诸德,寂灭诸恶;即舍去有漏杂染之境,归入无漏寂静涅盘界;亦指离生死苦,全静妙之。说白了,就是得道的高僧驾鹤西去,与世长辞。但是,这些高僧因为功德无量,过世的时候往往是非常的完满平静。

只是从字表解释圆寂是什么意思不能完满说明圆寂。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佛教对“圆”是情有独钟的,是对现实美的变相肯定之一。佛教认为,圆形圆满无缺,是现实中最美的图形;涅盘圆满无缺,因而称“圆寂”;般若圆通无碍,因而称“圆智”;佛法圆活生动,故称“法圆”。如果说“净”是佛其中频繁出现的道德术语,那么“圆”则是佛典中频繁出现的美学术语。在佛理中具体圆寂是什么意识呢?我们都知道,圆这种形式的最大特点是圆满、周遍、无缺。在佛家看来.佛教真理恰恰也是圆满、周遍、无缺的,因此,“圆”成为佛教真理最好的象征之具和形容词。在这个意义上,“圆”即“完美”。佛教要求“理圆”。佛教之理,从对象方面说即“涅檠”、“寂灭”。佛典称“寂灭”为“圆寂”。回归美学来解释圆寂是什么意思,其实,佛教认为真正的美是不可感受的美,这种真美的对象就是涅盘。涅盘既空无所有,“不可谓有”,又存在于现实事物中,“不可谓无”,但又“不可谓亦有亦无,不可谓非有非无”。圆寂即是涅盘,涅盘有重生的意思,那么这个过程就是从无到有,从有又到无,完成一个循环,这不就是一个圆吗?

佛家用语详解:解读圆寂是什么意思

“圆寂——坐以待毙”圆寂就是一种重生前的表现,在凤凰中常见凤凰涅盘,也就是圆寂之后才能够涅盘重生。圆寂也是佛教中的住持等等有威望、名望等等的长辈才能够有着的名称。

佛教中“圆寂”是指:是一种境界,是涅盘的意思,并不是指去世。涅盘是梵语,正音为波利匿缚男,旧云涅盘,今顺古亦云涅盘。又名泥洹,或云涅盘那,皆音之讹略,或楚夏不同。旧译为灭度,或云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等,名虽异其义则同。今单举灭度和寂灭二义释之:灭度,即‘灭’除烦恼,‘度’脱生死的意思。

寂灭,寂谓理性‘寂’静,灭谓烦恼‘灭’除。亦可说,证得‘寂’静之体性,自然烦恼‘灭’除;烦恼灭除,自然证得寂静体性。“智论”云:涅名为出,盘名为趣,谓永出诸趣生死,则亦可译为出趣也。若据新译——玄奘法师则译为‘圆寂’,此义比较来得完善,因为寂灭、灭度、解脱等译,不过仅约断德方面,言断灭生死烦恼。

圆寂则统明智断二德。今略释之: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做‘圆’;永离一切烦恼生死叫做‘寂’。简单的说:即德无不‘圆’,患无不‘寂’。详细的说:即福慧二严做到圆满无缺(圆),三惑烦恼彻底清除,二种生死完全度脱(寂),永远不再被烦恼生死所困扰,回复‘圆’明‘寂’照的本有心体,而获到一种纯善纯美的庄严解脱。

这就是涅盘的境界——圆寂。圆约进善方面言(成就一切福德);寂约灭恶方面言(断惑灭苦)。据此研究起来,圆寂似乎大乘无为的涅盘,寂静、灭度等为小乘涅盘。要之,圆寂也就是指得‘圆明寂照之真心’。因为它——真心——本具一切功德(圆),永离一切烦恼(寂)故。

成佛即证此真心,故涅盘并非诸佛的专有品,不过凡夫一向为梦想所蒙昧,因此不能证得。所谓迷则颠倒梦想,悟则究竟涅盘。当知梦想,根本是由本觉真心而起的,我人如能灭一分梦想,即证一分真觉,乃至全灭全证。至此则一切功德无不复归‘圆’满,一切烦恼生死无不毕竟空‘寂’,是证到大乘究竟涅盘的境界。

佛教要求“理圆”。佛教之理,从对象方面说即“涅檠”、“寂灭”。佛典称“寂灭”为“圆寂”。回归美学来解释圆寂是什么意思,其实,佛教认为真正的美是不可感受的美,这种真美的对象就是涅盘。

涅盘既空无所有,“不可谓有”,又存在于现实事物中,“不可谓无”,但又“不可谓亦有亦无,不可谓非有非无”。圆寂即是涅盘,涅盘有重生的意思,那么这个过程就是从无到有,从有又到无,完成一个循环,这不就是一个圆吗?

【结束语】圆寂也就是离开了这个世界,圆寂也只不过是一种名称,圆寂在如今大多形容得道高僧的驾鹤西去,一般而言平常人又或者是小弟子皆没有资格用圆寂这个词。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教会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