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叶斑病(花生叶斑病特效药配方)
花生叶斑病分褐斑病和黑斑病两种,发病部位主要在叶部,严重时茎秆、叶柄和托叶也有发生。
花生褐斑病又叫花生早斑病、花生黑斑病又叫花生晚斑病。
花生褐斑病是世界性花生病害之一。我国各花生产区普遍发生,是我国花生上分布广、为害重的病害之一。受害田块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减产40%以上。
花生黑斑病为国内外花生产区常见的叶部病害。该病在花生整个生长季节皆可发生,但其发病高峰多出现于每年花生的生长中后期,故有“晚斑”病之称。常造成植株大量落叶,引起荚果发育受阻,产量锐减。
花生褐斑病叶片受害时,病斑初生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为1-10mm,叶片正面病斑暗褐色,背面褐色或淡褐色,周围有黄色晕圈。在潮湿条件下,大多在叶正面病斑上产生灰色霉状物,严重时,几个病斑汇合在一起。常使叶片于枯脱落,仅剩顶部3-5个幼嫩叶片。茎部和叶柄的病斑为长椭圆形、暗褐色、稍凹陷。
黑斑病与褐斑病可同时混合发生,黑斑病病斑一般比褐斑病小,近圆形或回形,直径1-5mm,颜色较褐斑病深,呈黑褐色,叶片正反两面颜色相似,病斑周围黄色晕圈不明显。病害晚期,叶背而病斑生有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并有一层灰褐色霉状物;病害严重时,产生大量病斑,引起叶片干枯脱落,茎秆变黑枯死。
花生褐斑病病原为落花生尾孢,属半知菌亚门;花生黑斑病病原为暗拟束梗霉属,属半知菌亚门。
(1)温度、湿度:病菌生长发育温度范围为10-37℃,适温度为25-30℃,病害流行要求相对湿度在80%以上。因此耕种帮建议秋季多雨气候潮湿病害重,干旱少雨病害轻。
(2)生育期:通常生长前期发病轻,后期发病重;幼嫩叶片发病轻,老叶发病重。花生在收获前1个月,即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发病重。
(3)品种:国内花生品种目前还没有高抗或免疫类型,但花生不同品种的感病程度有明显差异。一般来说直立型品种比蔓生型、半蔓生型品种抗病,叶形小而深绿的品种较叶形大而浅绿的品种抗病。
(4)栽培管理:病害发生与花生连作和花生长势明显有关。连作地菌源量大病害重,连作年限越长病害越重;通常土质好、肥力高、长势强的地块病害轻,而坡地,沙性强、肥力低、长势弱的地块病害重。
(1)选用抗病品种,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叶斑病的重要途径。9611黑花生,R2001-4(山东)、开农31,豫花6号、豫花15号、豫花11号表现为抗叶斑病,开农49,鲁花11号、濮168,豫花9331、郑85127、豫花14号表现为中抗叶斑病。
(2)花生收获后,要田间病残体,并及时进行耕翻,将病残体翻入土中,可减少初侵染源。重病地块应实行与禾木科、薯类作物轮作,可减少田间菌源。适期播种,合理密植,施足底肥,加强田间管理,促进花生健壮生长,可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应用剂是防治叶斑病的重要措施。在花生始花期开始调查,当病叶率达10%-15%时开始施药,每隔15-20天施药1次,连续防治2-3次。当前效果比较理想的药剂有80%大生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或30%苯甲·丙环唑乳油,或40%氟硅唑乳油、43%戊唑醇可湿性粉剂30克/亩,或30%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克/亩,或25%联苯三唑醇可湿性粉剂70-80克/亩等。也可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