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田茶黄硬蓟马(花生蓟马危害症状以及防治方法有哪些)
花生田茶黄硬蓟马也可以叫做茶叶蓟马是缨翅目,蓟马科。在湖北、贵州、云南、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分布较广。主要危害作物花生、茶、草莓、葡萄、芒果等。
花生田茶黄硬蓟马的为害特点:以成、若虫锉吸汁液,主要为害嫩叶,致受害处叶脉两侧现两条或多条纵向排列的红褐色条痕,叶面凸起来,严重时叶背出现一片褐纹,致芽叶萎缩,叶片向内纵卷,僵硬变脆。叶柄、嫩茎、老叶也可受害。
花生田茶黄硬蓟马的形态特征:
雌虫体长0.9mm,体橙黄色。触角8节,暗黄色,节灰白色,第二节与体色同,第三至第五节的基部常淡于体色,第三和第四节上有锥叉状感觉圈,第四和第五节基部均具1细小环纹。复眼暗红色。前翅橙黄色,近基部有一小淡黄色区;前翅窄,前缘鬃24根,前脉鬃基部4+3根,端鬃3根,其中中部1根,端部2根,后脉鬃2根。腹部背片第二至八节有暗前脊,但第三至七节仅两侧存在,前中部约1/3暗褐色。腹片第四至七节前缘有深色横线。头宽约为长的2倍,短于前胸;前缘两触角间延伸,后大半部有细横纹;两颊在复眼后略收缩;头鬃均短小,前单眼之前有鬃2对,其中一对在正前方,另一对在前两侧;单眼间鬃位于两后单眼前内侧的3个单眼内线连线之内。
雄虫触角8节,第三、四节有锥叉状感觉圈。下颠须3节。前胸宽大于长,背片布满细密的横纹,后缘有鬃4对,自内第二对鬃长;接近前缘有鬃1对,前中部有鬃1对。腹部第二至八节背片两侧1/3有密排微毛,第八节后绿梳完整。腹片亦有微手占据该节全部宽度,第二至七节长鬃出自后绿,无附属鬃。
花生田茶黄硬蓟的生活习性:
茶黄蓟马在山东郯城、江苏邳州一年发生4代,以蛹在土壤缝隙、枯枝落叶层和树皮缝中越冬。次年4月下旬成虫羽化后扩散到银杏叶背面取食井产卵。卵产于叶背面叶脉处。初孵若虫在嫩叶背面取食,3龄若虫不再取食,钻入土壤缝隙及枯枝落叶层或树皮缝处化蛹,3龄若虫脱皮后即为蛹(4龄若虫)。成虫在叶背面和正面均可取食。茶黄蓟马在银杏叶片上,一般于5月中下旬开始出现,这是第1代的危害期;7月中下旬达到高峰,即为第2、3代的危害期,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世代重叠;9月初虫量消退,为第4代陆续下地化蛹的时期。[6] 在广州1年发生10~11代,世代重叠,无明显越冬现象。5月虫口开始上升,9~10月达高峰。具趋嫩性,多集中在新梢、嫩芽和芽下1~3叶上为害。自然状态下雄虫较少。成虫无趋光性,但对绿色、黄色的色板趋性强。卵产于芽或嫩叶叶背表皮下,每雌平均产卵35~62粒。若虫共4龄。初孵若虫从叶肉内爬出,在原处活动。低龄若虫多栖息在嫩梢或嫩叶背。3龄(前蛹)和4龄若虫(蛹)不取食。不同茶树品种受害有别。在广州一般大叶品种比中小叶品种较感虫。
茶黄蓟马在海南1年发生,世代重叠,完成1个世代10多天。可行有性生殖和孤雌生殖。雌虫羽化后2~3天在叶背叶脉处或叶肉中产卵,每雌虫产卵少则几十粒,多则100多粒。孵化后的若虫在嫩芽上或嫩叶上吸取汁液。初龄若虫、2龄若虫和成虫对苗木造成危害。3龄若虫行动缓慢,不再取食危害,下到地面准备化蛹,所以3龄若虫又叫前蛹。4龄若虫又称蛹,在地表苔藓、地农及较潮湿的枯枝落叶层中化蛹。成虫活泼、喜跳跃,受惊后能从栖息场所迅速跳开或举翅迁飞。成虫有趋向嫩叶取食和产卵的习性。成虫、若虫还有避光趋湿的习性。
花生田茶黄硬蓟的防治方法:
(1)4月下旬在地面和树干喷速灭杀丁30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倍液,能有效地防治成虫上树危害。
(2)5月中下旬,叶片上开始出现茶黄蓟马时,对树体喷药防治。6月中下旬喷第2次药,7月中下旬虫口密度时喷第3次药,可用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80%敌敌畏1000倍液,用速灭杀丁3000倍液,防治效果可达95%。
(3)采摘灭虫。一般可结合防治小绿叶蝉进行,及时分批采摘,有助于消灭一部分卵和若虫。同时减少新叶存留时间,以恶化其营养条件,减少其发生。
(4)药剂防治。于春茶结束后,施药防治。药剂可选2.5%菜喜(多杀菌素)悬浮剂500~700倍液;3%莫比朗乳油3000倍液;0.3%印楝素乳油500倍液喷施;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000~6000倍液等进行喷洒防治均有较好效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