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和山西中间的山是什么山(目前争论比较多的三座山)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河南与河北中的“河”指的是黄河,而湖南与湖北中的“湖”说的是洞庭湖,那么山东与山西中的“山”又是讲的那座山呢?
整理一下,目前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有“三座山”,下面便来逐一分析这三座山,看一看山东、山西中的“山”,到底指的是哪座山,究竟是不是您心中所想的那个答案。
看过影视剧《大秦帝国》或者熟悉战国史的朋友们应该都会听到“秦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地域名词:山东六国,特别是那些有远大志向的秦统治者,比如秦始皇,恐怕做梦都会记挂着山东六国:
“孤什么时候才能将那山东六国尽数拿下,一统华夏?”
那么秦人口中的山东六国到底是哪六国呢?
其实就是与秦国合称为战国七雄的其它六雄,它们分别是: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与魏国。
以崤山为界,正好将自己“孤立”在山西,这也就是秦人之所以会将崤山东边的六国,称呼为“山东六国”的原因……
山西山东中的“山”除了崤山之说外,还有一种华山之说,因为崤山离华山太近了,且华山还是五岳中的一员,让其成“山”,实至名归。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萧何填抚山西
为怕人误解,唐朝著名学者张守节还特意在旁批注:谓华山之西也。
还有唐朝大诗人,住在华山以东的山西蒲州人王维,就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标题中的山东指的就是山西南部一带,而“山”即:华山。
除了崤山与华山之说外,还有就是太行山之说。
说也奇怪,将山西山东中的“山”说成是华山的是《史记》,而将之说成是太行山的也是《史记》。
在《史记·晋世家》中,就曾记载了发生在春秋时期的这么一件事:冬十二月,晋兵先下山东。
啥意思呢?
就是说,这一年十二月,正值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一般指挥官早就安营扎寨,开启了以逸待劳的龟缩模式,而这晋文公却反其道而行之,突然出兵山东,发起了著名的城濮之战,结果大获全胜,将入侵的楚国赶回了老巢。
城濮乃今天的山东鄄城西南临濮集,属于华北平原,晋军自“山西”辗转来“山东”与楚军作战,需要跨过的并不是崤山与华山,而是太行山。
因此,这里的“出兵山东”,说的其实就是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另外杜甫在《洗兵行》中“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所提到的山东,据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仇兆鳌解释,实际上也是指的太行山以东地区。因为将士们收复的是安史之乱的失地,“山东”区域便只可能是这一块。
那么,山东、山西中的“山”,到底是崤山,华山,还是太行山呢?
首先:是不是崤山?
崤山山脉是秦岭东段规模较大的一段支脉,因古崤县而得名,又称嵚崟山,肴山,坐落在今天河南省的西部,洛宁县西北,常与附近的函谷关并称为崤函,乃中国古代军事战略重地,易守难攻,素有天下九寨之一的美称。
倘若翻开战国时期各国的地域划分图,您就会发现,实际上那时候秦人所说的山东与山西,几乎是囊括了整个中原地区,比现在的山东山西大多了。
因此,那时候的山东与山西实际上就是一种泛指,就像现在把长江以南称为江南,而把长江以北则叫做江北是一个道理。
再说,山东基本是和六国粘在一起的,相当于统称,是秦国在没有完成大一统时对其它国家的一种简称,试问,秦统一六国后,还会这么叫吗?
答案显而易见。
所以,个人认为,那时候所谓的山西与山东其实并没有具体的定位,只是一种笼统的口头称呼,而临时被界定的崤山,当然就不能称为山西与山东中的那座“山”。
说白了就是,若当时横亘在秦国与其他六国之间的山是喜马拉雅山,那秦人同样会将自己称为山西,而将其他六国称为山东。
再者:难道是华山?
虽然作为五岳中的一员,华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无法撼动,但与崤山一样,在汉唐时期,统治者以华山界定的山东与山西也是个很模糊的框架概念。
说白了就是范围太广了,没有具体的定位,而且相对于崤山的相对比较稳定的界定,这华山界定的山东与山西还一直在变,特别是在安史之乱,五代十国时期,今个的山西明个有可能就会变山东,等你好不容易适应了,过一段时间说不定又变回来了。
所以,个人认为,在山西与山东具体的位置没有确定下来之前,华山依旧只能算是一种过渡模式,并不能最终被定义下来。
最后:不会是太行山吧?
其实在早期,太行山的命运基本上与崤山,华山是一致的:难兄难弟。
可到了明朝初期,当齐鲁之地被设置为山东行省,三晋大地改为山西行省后,正好横亘在这两地之间的太行山,总算是迎来了“翻身”的一天。
于是乎,易守难攻的“羊肠之险”,重要的革命根据地,游击战的诞生场所,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太行山,就这样自“群山”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那个最靓的仔。
个人认为:太行山之所以能在众山中“角逐”成功,“笑”到了最后,虽然大部分跟“自身努力”有关,但或多或少也有运气的加成吧,毕竟崤山与华山也不是“池中之物”。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其实不管是这山也好,那山也罢,对我们来说意义都不大,我相信山东与山西人也不会计较那些看得着,搬不动,那些个有的没的。
清清如水,淡淡如山,咱老百姓真正需要的是岁月中的那份安宁与恬静。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