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是什么意思(为何逐渐成为了贬义词)
最近翻看了大量短视频和微信公众号,发现里面情感类的博主比较受欢迎,他们的内容流传的比较疯。他们的内容大部分都是穷富对比后的感言、自我激励的语言、对生活的感言等等,感觉是心灵鸡汤的比较多,我就对这个比较感兴趣,但我还有些疑惑。比如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心灵鸡汤?为什么叫心灵鸡汤?心灵鸡汤的文章为什么成为了贬义词?喜欢心灵鸡汤的人都是什么人?下面咱们一看究竟。
等等,有很多类似的文案。
一味的强调善良、努力、坚持等主管积极因素的决定性作用,而忽略客观现实的都是心灵鸡汤。心灵鸡汤就是主管积极性可以战胜一切的谬论。
心灵鸡汤,就是“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心灵鸡汤是一种安慰剂,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亦可移情,挫折、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这也是“心灵鸡汤”风靡不衰的原因。
心灵鸡汤一词最初来自于西方,和天主教的一个重要日期有关。
天主教规定,复活节前的40天期间为大斋。该大斋开始所遇星期三为四旬斋的开始。在这一天,信徒们要去教堂参加弥撒活动。弥撒时候,神父用烧过的木灰在信徒头上画十字或做个点,按圣经记载,把一块饼掰开分给每个信徒一小片,表示分享耶稣的骨肉和精神的生命境界。因而,这个星期三就叫做“圣灰星期三”。
在圣灰星期三这一天,除了参加弥撒之外,信徒们还要“节衣缩食”,大致规定是:14岁以上的信徒不能吃肉食(鸡蛋或牛奶类除外);不能饱食,譬如,18岁以上信徒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数量不能超过平时(为保持体力可以吃两次,但总量不能超过平时)。
除了吃之外,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要简单朴素,不可奢侈豪华。为尽善尽美地履行这个规定,有条件的天主教教堂为信徒们准备好了鸡蛋汤和素食为主的份餐,教名是“从善的精神之汤”、俗名叫“心灵鸡汤”。
当然这个词现在这么流俗,是因为杰克·坎菲尔的一本畅销书。杰克.坎菲尔德(JackCanfield)先生,60年代在哈佛上大学,学的是当时他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中国历史。这个学士学位确实没有用处。坎菲尔长年在加州当中学老师,眼看大半辈子马马虎虎地过去。到八十年代后期,他欠债十四万美元,每天靠面条过日子。45岁生日时,他用一张大纸。画了张一万美元大钞票,挂在墙上,盯着看。
紧盯目标,果然有用:他后来每次演说,说到这里,感动万分。“上帝伸出手来,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这种事,西方人叫做“灵感”,中国人叫做“福至心灵”。总之,从那天开始,他决定开始做个励志书作家。书写好了,大约100个小故事,都是让人激发志气,有所作为,天天向上的。想到奶奶熬鸡汤给他治百病,于是书名取为《心灵鸡汤》。
鸡汤如何能有80种之多?坎菲尔德写了几本《鸡汤系列》,马上就明白,每种人各有一本难念的经。与其写通用于任何人的励志故事,不如分门别类。于是《给豆蔻年华的心灵鸡汤》,《给为人父母的心灵鸡汤》,《给爱宠物者的心灵鸡汤》,《给高尔夫球玩者的心灵鸡汤》,阿富汗战事来了,有《给入军远征者的心灵鸡汤》,伊拉克战事重起,有《给军人妻子的心灵鸡汤》。
早期心灵鸡汤的初衷 用一些激励人心的语句 鼓励人们激发潜在的力量 让人们在困难中努力下去 激励人心
而之后 由于心灵鸡汤其文字的精炼而优美 并且还蕴含一定的哲理 在网上犹如波纹一般散开的时候 越来越多的人不仅仅看鸡汤文 也慢慢的 加入了写这一行列 但是人多必乱 事到如今 心灵鸡汤已经变成了典型的贬义词 这其中有一些原因
其一 门槛过低 很多人看过无数鸡汤文 但在模仿过程中 只模仿其形式 在内容上面可以说是生搬硬凑 东拉西扯 降低了其质量 写文的人凭自己的感觉来胡编滥造 其内容毫无科学性 误人子弟。
其二 被众多微博与公众号滥用 其背后藏着无数不可告人的秘密 他们扭曲事实 暗中操作 欺骗了一批又一批无知的人(为何父母辈都对很多鸡汤文受用?没错 因为 这些营销号的目标 正是他们)
其三 不能与时俱进 很多的鸡汤文内容 即使是正确的 但是 它并不适用 就如同累了休息 渴了喝水 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 而文中只不过加一些华丽的词藻修饰了一下 这放在如今科学普及的今天 已经变成了小白文 它并不能起到鼓励人心的作用 而只能让人感觉尴尬
其四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心灵鸡汤来自熟人 很多周围的同学同事朋友 他们有事无事喜欢微博 微信刷一发 找找存在感 这本来没错 但假如肚子没什么墨水 那么就是让人尴尬的时刻 所以很多人都会留言 心灵鸡汤看多了?
最后,目前中国有不少的名人也在用一些心灵鸡汤的文案激励着人们,不乏著名主持人、高僧、文学家、企业家等等。目前社会上有一些反心灵鸡汤的人,基本上的是围绕心灵鸡汤的逻辑漏洞、错误引用、主观导向、过于浅显、与读者引发共鸣时间短等问题。所以心灵鸡汤的内容好与不好大家见仁见智,当读者需要心灵鸡汤时拿来读几句,更多时候还要考虑社会现实,以解决眼下问题和未来问题为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