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我国第几大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为何水量不及长江)
黄河是一条著名的世界级长河,也是中华文明的伟大摇篮。从黄河源到黄河口,全长共约5464公里,这一长度在国内仅次于长江(6397公里),位居全国第二。
黄河虽然很长,但其径流量却明显偏少,可以说是国内最“缺水”的一条大河。据监测,黄河的年均径流量只有580亿立方米,和福建的闽江相当(该河仅长562公里,径流量却达到了560亿立方米)。和长江的年径流量(9600多亿立方米)相比,黄河的水量就更加微不足道了,甚至还不到前者的1/10。
黄河的长度和水量之间的关系严重偏离,这一结论不仅适用于国内,也适用于国外。
一份关于世界大河的径流量调查显示:在河流长度超过5000公里的大河中,黄河的径流量几乎“垫底”。和同一级别的叶尼塞河(5539公里)、鄂毕河(5410公里)相比,黄河的年径流量明显“缩水”不少,只有前者的1/10~1/7。
黄河缺水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水源供给,二是水量损耗。
黄河的水源来自于冰雪融水、天然降雨以及支流汇入。此外,跨流域的调水工程也能起到补水的作用,如引汉济渭工程;但另一方面,黄河本身也承担着向黄灌区和湖库输水的重任,如引黄济淀工程、固海扬黄工程。整体来看,调水工程对黄河起到的补水效果非常有限。
青铜峡黄河引水工程
在水量的损耗上,黄河径流的变化主要受到了两方面的影响:
第一,是受到了地形地貌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抬升使黄河自西向东跨越了三级地势阶梯,第一阶梯位于高原山地,黄河穿峡而过,下渗损耗量较少。到了第二阶梯的黄土高原,黄河开始发生巨变:黄土土体疏松,孔隙多而大,土层呈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渗透损耗量相当巨大。
第二是受到了气候的影响。黄河流域是典型的季风气候区,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容易发生严重的旱灾。黄土高原位于干旱、半干旱区域,天然降雨量少(甘肃靖远-景泰-永登一线,年降雨量仅有150~200mm),日照强烈,蒸发损耗也非常严重。
受气候变化的影响,黄河每年的水量并不固定,年际波动很大,枯水年份和丰水年份的水量可相差3~4倍。而在波动变化之中,黄河的流量又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近百年来,黄河的径流量整体上有减少的趋势。
根据陕县、潼关水文站的实测数据,研究人员对1919~2018年共100年间黄河的径流量进行了系统研究。其中,潼关水文站对监测黄河的水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水文站“控制”了黄河91%的流域面积以及90%的年径流量。因此,该站点的水文数据很有代表性,基本上可以反映出黄河上中游干流的水量变化规律。
陕县、潼关水文站的实测黄河水流量
结果显示:1919~2018年,实测径流量最大的一年是在1964年,为699.3亿m³;最小的一年是在1994年,径流量只有149.4亿m³。通过曲线拟合可以看出,黄河径流量变化的趋势是逐年下降,平均每年约减少2.26亿m³。
由此可以推测,未来黄河沿线的用水压力可能还会继续加大。
为提高黄河水资源的利用率,我国其实早有行动。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在黄河中游大力实施梯田修建、淤地坝建设等水土保持措施,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水源损耗。同时,三门峡、万家寨、小浪底等梯级水库相继建成,有力稳定了黄河下游的水量供应,断流现象一去不复返,成功实现了水资源的均衡分配。
也有网友提出:既然黄河如此缺水,那为何不加强对洪水资源的利用呢?
不可否认,黄河流域的洪水确实是一笔珍贵的资源,但这一资源却很难被有效利用。
首先,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有其特殊性。黄河的汛期一般为6~10月,大洪水集中在7~9月份发生,雨洪来得快,消退也快,防洪工作具有“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保障黄河河道安全度汛”比“拦蓄洪水资源”的优先级更高。
其次,黄河的梯级水库群防洪能力有限。截至2019年,黄河干流已建成的水库有26座,总库容超过700亿m³。但由于黄河“水少沙多”,很多水库都存在严重的淤沙问题,有效库容被大量侵占,比如:三门峡水库和刘家峡水库。目前,黄河干流上具有较强蓄水能力的只有小浪底和龙羊峡两座水库,在兼顾上下游防洪、冲沙需求的前提下,二者很难保住洪水资源。
最后,黄河汛期的水量难以预测,增加了洪水的利用难度。以2018~2020年汛期为例,汛前黄河上游的来水量充满不确定性,预测难度较大。为保险起见,黄委运用小浪底水库提前蓄水,在秋汛来临时便无法再持续蓄水,只能开启明流洞加大下泄流量。这导致每年有300亿m³以上的洪水奔流入海,相当于黄河全年径流量的一半以上。
总之,黄河的水资源不仅少,而且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在防汛期间对洪水资源的利用难度也很大,综合利用还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
黄河是我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命脉,其径流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但却灌溉了全国13%的农田,养育了全国12%的人口,这一贡献超乎想象。
黄河两岸自古就是中国的传统农耕区,上游的河套平原是“绿洲农业”的成功典型,中游的汾渭盆地是国内著名的农业主产区,下游的引黄灌区则是“渤海粮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黄河流域的灌溉用地有800万公顷左右,黄河水就是北方农业的“生命之水”,为全国的粮食供应发挥了巨大作用。
为解决黄河的缺水问题,我国目前正在加快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前期论证。该工程规划从长江流域的大渡河、雅砻江等支流引水,预计每年可为黄河增加170亿m³的长江好水,这对于宁夏、甘肃、内蒙等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除了跨流域调水之外,黄河流域未来的气候变化也值得高度关注。
近年来,中国雨带北移、西北地区暖湿化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众所周知,西北地区是我国最干旱、缺水的地区,如果西北地区暖湿气流能够增多,无疑将大大缓解黄河的缺水压力。
科学研究表明,我国夏季风雨带确实有向北方移动的趋势,主要证据有两个:
一是从黄土高原的土层中测知,碳四植被的分布有向西北扩散的趋势,西北的夏季风雨带至少向西北推进了300公里;二是我国东部的梅雨雨带从1990年开始逐渐北移,长江中下游的梅雨雨量呈减少趋势,主雨带已转移至淮河流域,这一变化也得到了各地气象站的资料证实。
所以就有网友推测:随着我国夏季雨带的北移,黄河流域的干旱或将得到缓解,充沛的降雨将为黄河带来更多的水资源,塞上江南有望再现!当然,黄河生态的全面复苏是中华儿女的共同祈愿,但考虑到黄河干流的防洪能力以及水沙关系,最好的情况莫过于:北方雨水缓慢、温和、均匀地增多,否则就容易产生流域性的大洪水,不利于黄河中下游的防洪安全。
再结合国家气象中心对今年汛期的预报来看,5~9月份黄河中下游地区很有可能出现洪涝灾害。预计今年汛期,我国的极端天气事件有所偏多,主要降雨区集中在北方,暴雨多发于黄河北干流及中下游地区。
因此,今年黄河流域要担心的不是缺水问题,而是雨量过多而导致的局部洪涝灾害。对此,我们还需要持续关注,提高警惕,加强防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