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网-生活常识知识分享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常识

10种植物的传播方式 十种植物传播方式

教会网 2023-05-26



  本篇收录青岛地区野生菊科植物46种,排序随心所欲、不分先后。拍照时间跨度10年以上,所用器材有卡片机、单反以及手机,质量参差不齐,望各位海涵则个。如有“鉴定”错误,请不吝赐教。

  1.泥胡菜 Hemisteptia lyrata

  图1.1

  图1.2

  泥胡菜属,仅此一种。最早文字记载见《救荒本草》,饿极了也能当野菜吃(不建议),上海金山等地采其叶制作“青团”。花序易“招”蚜虫,像图1.1这么干净的实不多见。

  2.鳢肠 Eclipta prostrata

  图2.1

  图2.2

  鳢肠属。茎内有淡黑色液体,故名鳢肠,俗称旱莲草、墨莱,喜生于水边,花和果皆似微型向日葵。

  3林泽兰 Eupatorium lindleyanum

  图3

  泽兰属,又名尖佩兰、野马追。头状花序小,全为管状花,多数在茎顶或枝端排成紧密的伞房花序,或排成大型的复伞房花序。与一般菊科植物的风格差异较大。

  4粗毛牛膝菊 Galinsoga quadriradiata

  图4

  牛膝菊属,过去我认为是牛膝菊/G. parviflora,现在感觉更像“粗毛”。《中国植物志》说粗毛牛膝菊仅见于庐山,不知怎么就蔓延全国了。

  5鼠曲草 Pseudognaphalium affine

  图5

  鼠曲草属,旧称鼠麴草,俗称清明菜、田艾等,为“青团”、湘西“蒿草粑粑”、“毛鼻头团子”等民间小食的主要原材料之一,小鬼子用来熬粥的“春の七草”也有它(古称:御形,ごぎょう;今名:母子草,ははこぐさ)。

  6石胡荽 Centipeda minima

  图6

  石胡荽属,即中药里的“鹅不食草”,支棱不起来的铺散草本(图6是我折断举起来的),头状花序扁球形。很不起眼的植物,遇到了也可能视而不见。

  7天名精 Carpesium abrotanoides

  图7

  天名精属,名字听起来就像中药。《梦溪笔谈》曰:......地菘即天名精,盖其叶似菘,又似蔓菁,蔓菁即蔓精也,故有二名,鹤虱即其实也。我国北方中药店出售的“南鹤蝨”即其果实。

  8西方苍耳 Xanthium occidentale

  图8

  苍耳属,本土苍耳/Xanthium sibiricum基本绝迹,如今遍布各地的多是西方苍耳,二者区别之一是:苍耳的总苞刺细弱稀疏,西方苍耳的总苞刺强悍密集。

  9大丁草 Leibnitzia anandria

  图9

  大丁草属,多年生草本,植株具春秋二型之别。春型植株较低矮,秋型植株较高,花葶长可达30厘米,叶片大。照片摄于大珠山,时间在杜鹃花会之前,当为春型。寻常地带见不着,必须进山才行。

  10腺梗豨莶 Sigesbeckia pubescens

  图10.1

  图10.2

  豨莶属,豨莶读作[xī xiān],“豨”字指大野猪。花序张牙舞爪,总苞片背面密生头状具柄腺毛,有点茅膏菜的气质。据《中志》,产地不包括山东,貌似近些年才有的。

  11翅果菊 Lactuca indica

  图11.1

  图11.2

  图11.3

  翅果菊属,曾用名多裂翅果菊。我在胶南时曾发现当地有零星栽培(或同属近缘种),如图11.3,农民称为“苦菜”,未知供食用还是当饲料。

  12欧洲千里光 Senecio vulgaris

  图12

  千里光属的模式种,头状花序无舌状花,少数至多数,排列成顶生密集伞房花序。和腺梗豨莶一样,过去似不产于山东,仅遇到两次。

  13碱菀 Tripolium pannonicum

  图13.1

  图13.2

  碱菀属,仅此一种。叶呈长条状,故又称竹叶菊。生性如其名,常生于盐碱地,以上2图的拍摄地距离青岛李村河不远,干涸的河道上更多。

  14中华苦荬菜 Ixeris chinensis

10种植物的传播方式 十种植物传播方式

  图14.1

  图14.2

  图14.3

  苦荬菜属,一般意义上的“苦菜”,民间喜蘸酱生食之,连根带叶囫囵吞下,传言有“下火”之功效。青岛菜市场常有售,深受群众欢迎。

  15刺儿菜 Cirsium arvense var. integrifolium

  图15.1

  图15.2

  蓟属,又名小蓟,我乡称“萋萋芽”。曾单独成种,现为丝路蓟的变种。叶缘有刺齿,相传鲁班就是被此物触发灵感而发明了锯。嫩叶可食,又有“能止血”之说。

  图15.3

  图15.4

  大刺儿菜,叶羽状浅裂或半裂或边缘具粗大圆锯齿,花和叶均与刺儿菜有显著不同。《山东植物志》列为独立的种,《中志》则认为与刺儿菜同种,如今刺儿菜的物种地位已被废黜,大概大刺儿菜也跟着归降丝路蓟了。

  16牛蒡 Arctium lappa

  图16.1

  图16.2

  牛蒡属,又名恶实、大力子,日本广泛栽培,肉质根可供蔬食。我国亦曾大力推广栽培,但牛蒡根不合国人口味,后逐渐萎缩。某网友评价曰:用它喂猪,猪也会怀恨在心。

  17钻叶紫菀 Symphyotrichum subulatum

  图17

  联毛紫菀属,原产北美,1827年始现于中国澳门,名列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三批)。不要被其小清新的表象所迷惑,此物对部分农作物有化感作用(也叫异株克生),影响其正常生长,危害很大。

  18光叶水菊 Gymnocoronis spilanthoides

  图18

  裸冠菊属,原产南美,挺水或沉水生长,可用于水族箱造景。花蜜对有些蝴蝶具“成瘾性”,人称“蝴蝶摇头丸”。照片摄于青岛华严路某垂钓池,与共同生长的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棋逢对手”。其它地方未见。

  19黄鹌菜 Youngia japonica

  图19.1

  图19.2

  黄鹌菜属,其名首见于《救荒本草》:......苗初塌地生。叶似初生山莴苣叶而小,叶脚边微有花叉,又似孛孛丁叶而头颇团;叶中撺生葶叉,高五六寸许。开小黄花,结小细子,黄茶褐色。叶味甜。

  20蒲公英 Taraxacum mongolicum

  图20.1

  图20.2

  俗名黄花地丁、婆婆丁等,春季青岛菜市场上最受大姨青睐的野菜。是人就认识,没啥可介绍的。据考证,“婆婆丁”之名源自日本殖民时期的东北,与日文相关,但明代《救荒本草》就已经提到了“孛孛丁”,看来“日文说”并非确论。

  21加拿大一枝黄花 Solidago canadensis

  图21.1

  图21.2

  一枝黄花属,原产北美,臭名昭著的入侵植物,青岛只是偶见,翻不起什么大浪。图20.2摄于石老人海水浴场,当时我在发图,翌日收到浴场负责人私信,表示已经铲除,并邀请我“前去指导”云云......

  22豚草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图22

  豚草属,原产北美,也是声名狼藉的入侵植物,有三害:①花粉易引起人体过敏;②破坏生态;③传播病虫害。目前青岛市内各山头及部分城市绿地均有发现。

  23长喙婆罗门参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图23

  婆罗门参属,原产欧洲南部、中亚和西亚,2009年首次报道的华北入侵杂草新记录。显著特点有二:①叶呈线型或线状披针形;②头状花序大,总苞片线状披针形,先端明显超出花序。

  24小蓬草 Erigeron canadensis

10种植物的传播方式 十种植物传播方式

  图24.1

  图24.2

  原产北美。就在圆明园被毁、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1860年,首次在烟台被发现,从此拉开了它席卷全国的序幕。生长迅速,植株高大,动辄欲与姚明试比高而且很难清除,极其令人厌恶。

  25香丝草 Erigeron bonariensis

  图25

  也是原产北美的外来种。与小蓬草多少有些相似,但植株至少矮一半,相对来说也比较少见。

  26一年蓬 Erigeron annuus

  图26

  连着三个飞蓬属植物,包括本种在内,都是原产北美、归化于我国。不得不说,该属植物开枝散叶、随遇而安的能力堪称强悍。

  27马兰 Erigeron annuus

  图27.1

  图27.2

  俗称马兰头,江南著名野菜,取嫩芽尖为食,有特殊香味。总苞半球形,总苞片2-3层,覆瓦状排列;外层倒披针形,内层倒披针状矩圆形。

  28三脉紫菀 Aster trinervius subsp. ageratoides

  图28.1

  图28.2

  三基脉紫菀/A. trinervius的亚种,又名野白菊花、三脉叶马兰等,叶具显明的离基三出脉。总苞倒锥状或半球状,总苞片3层,覆瓦状排列,线状长圆形,下部近革质或干膜质,上部绿色或紫褐色。

  29狗娃花 Aster hispidus

  图29.1

  图29.2

  名字很奇怪,不知典出何故。总苞半球形,总苞片2层,近等长,条状披针形,宽1毫米,草质。以上3种均为紫菀属,花型和颜色近似,看总苞可以区别。

  30尖裂假还阳参 Crepidiastrum sonchifolium

  图30.1

  图30.2

  又名尖裂黄瓜菜,曾用名抱茎小苦荬。基生叶莲座状,上部叶心状披针形,基部心形或圆耳状抱茎。胶东地区称图29.2中的幼株为苦碟菜,或简称苦菜,可蘸酱生食。

  31黄瓜菜 Crepidiastrum denticulatum

  图31.1

  图31.2

  又名黄瓜假还阳参、秋苦荬菜。过去有黄瓜菜(图31.1)和羽裂黄瓜菜(图31.2)之别,现归并为一个物种。基生叶及下部茎叶花期枯萎脱落,中、上部茎叶基部耳状抱茎。

  32婆婆针 Bidens bipinnata

  图32.1

  图32.2

  又名刺针草。叶片二回羽状分裂,第一次分裂深达中肋;舌状花通常1-3朵(偶尔也有4、5朵的),不育,舌片黄色。

  33小花鬼针草 Bidens parviflora

  图33.1

  图33.2

  又名细叶刺针草,俗称小刺叉、小鬼叉、锅叉草、一包针。叶片2-3回羽状分裂,第一次分裂深达中肋;头状花序单生茎端及枝端,无舌状花,花冠筒状。

  34鬼针草 Bidens pilosa

  图34.1

  图34.2

  又名金盏银盘、引线包、一包针、粘人草、三叶鬼针草、铁包针等。中部叶三出,小叶3枚,很少为具5 (-7) 小叶的羽状复叶;无舌状花或具舌状花5-7枚,盘花筒状。

  35狼耙草 Bidens tripartita

  图35

  也写成狼把草或狼杷草。单叶对生,不分裂或深裂,头状花序单生茎端及枝端,具较长的花序梗。

  36大狼耙草 Bidens tripartita

  图36

  又名接力草、外国脱力草(上海)、大狼杷草。与狼耙草相似,叶为“为一回羽状复叶,小叶3-5枚”。

  37旋覆花 Inula japonica

  图37.1

  图37.2

  又名金佛花、金佛草、六月菊。古称金钱花,如《本草纲目》所载:六月开花如菊花,小铜钱大,深黄色。上党田野人呼为金钱花,七八月采花。今近道人家园圃所莳金钱花,花叶并同,极易繁盛,恐即旋覆也。

  38线叶旋覆花 Inula linariifolia

  图38.1

  图38.2

  又名窄叶旋覆花。头状花序明显小于旋覆花,叶为线状披针形至线形,有时椭圆状披针形。

  39桃叶鸦葱 Scorzonera sinensis

  图39

  以前叫鸦葱属,现在改叫蛇鸦葱属。突出特点是基生叶边缘皱波状,在地面上扭曲盘桓,不知进化成这德行有什么独特优势。

  40华北鸦葱 Scorzonera albicaulis

  图40.1

  图40.2

  又名笔管草、白茎雅葱。基生叶与茎生叶同形,线形、宽线形或线状长椭圆形,头状花序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花序。

  41苦苣菜 Sonchus oleraceus

  图41.1

  图41.2

  又名滇苦荬菜。《诗经》曰“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荼”可能就是指苦苣菜或近缘种。嫩叶可食用,叶缘略有尖刺,漂洗揉搓后无妨。

  42续断菊 Sonchus asper

  图42.1

  图42.2

  曾用名花叶滇苦菜。花序和苦苣菜差相仿佛,全部叶及裂片与抱茎的圆耳边缘有尖齿刺。

  43长裂苦苣菜 Sonchus brachyotus

  图43.1

  图43.2

  图43.3

  俗名苣荬菜。头状花序比苦苣菜稍大,姿态更舒展,叶细长而裂,羽状深裂、半裂或浅裂,极少不裂。胶东地区称幼苗为“曲曲菜”或“曲曲芽”,据说味道甚佳。

  44小红菊 Chrysanthemum chanetii

  图44.1

  图44.2

  图44.3

  多年生草本,舌状花粉色、紫红色或近白色,青岛野生菊科植物之颜值担当,成片开放时视觉冲击力更强。山坡或海岸常见。

  45野菊 Chrysanthemum indicum

  图45.1

  图45.2

  多年生草本,叶略似栽培菊花,舌状花黄色,《诗经》“季秋之月,鞠有黄华”之“黄华”即指野菊。各地种群形态变化很大,图45.2是小区内种植的南京特色野菜“菊花脑”,也属于本种。

  图46 黄花蒿

  OK,贴图多达70多张的“鸿篇巨制”终于要煞尾了。因蒿属种类太难区分,与其可能搞错,不如干脆藏拙,全略之。最后附一张图作为蒿属的出场代表,黄花蒿/Artemisia annua,屠呦呦教授的“幸运草”。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教会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