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网-生活常识知识分享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常识

2023年属什么生肖 新款2023生肖表

教会网 2023-05-26



  2023年已经开始,我们可以称它为“水兔年”或“黑兔年”,这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年份,六十年一遇,上一次的“黑兔年”在1963年,下一次的“黑兔年”在2083年,同时这一次的黑兔年既是一个“双春日”,也是“双春双日月”,看到这里感到迷惑的朋友不要着急,神秘都会一一解读。

  所以在这个“罕见的黑兔年”里,大部分人都非常好奇,这一年究竟是好是坏,尤其是属兔人的本命年运气又是如何呢?

  民间的老百姓把“黑兔年”这样描述,一年打二春,黄土变成金,一年两个春,带毛的贵如金,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黑兔送财来,黄牛起不来,黑兔送财来,双春麦当柴等等。

  在解释老祖辈留下的谚语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2023的癸卯gui mao年,为何会被称为“水兔”和“黑兔”年。在干支历法中我们古人一直把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用二十四节气来划分十二个月,每个月还会有两个节气,来提醒大自然和人类的生活和运作规律,比如惊蛰zhe就会用打雷的方式来惊醒冬眠的动物,四月的“谷雨”来推动农作物的生长。

  天干地支中的天干为“甲乙丙丁,戊wu己ji庚geng辛壬癸gui”,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si午未申酉you戌xu亥”,随即对应我们每一个十二年的生肖属相。古人又把十天干对应了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其中壬癸前者是阳水后者是阴水都是属水,在五行中的水代表“黑色”,这也就是黑兔年和水兔年叫法的由来。

  按照古人留下来的说法,那就是“黑色属水,水能聚财”。那2023年就是特别的一年,黑兔也属于是财富,象征着从年初到年尾都是有草吃的。

  我们上面有提到2023年是“双春日”也被老百姓称为双喜日,第一个立春日在2023年2月4日,第二个是在2024年2月4日,腊月二十五。一年打两春,黄土都能变成金,看来黑兔年是一个吉的象征,也是一个充满财富的好年份。

  同时黑兔年也是双春双日月,2023年有两个闰二月,闰二月在农历上出现的概率小,差不多是每十九年一次,上一次是在2004年。

  所以黑兔年历来在人们心中都不是一个有绝对好坏的年份,黑兔送财来,双春麦当柴,说明冬季的雪水多,有利于来年的耕作,收成很好万物复苏,秸秆很粗,都可以拿来当柴烧。但也有人说“黑兔送财来,黄牛起不来”,“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也就是即便黑兔过来送财富,可双春日中间的冬天寒冷,就连平日抗冻的老牛都受不了。

  那这样看古人对“黑兔年”的说法各不相同,有人说是一个好年份,有人也认为没有那么如意,古人总结出来的谚语是和自然相处过程中得来的规律,同时也是居住在南北百姓不同的感受,所以给后人留下的警醒也是带有矛盾的。

  上一个黑兔年是在1963年,当年夏季的天气暴雨居多,河海流域发生了洪水灾害,多个小型水库的坍塌,让房屋受到损害,导致很多的百姓遭殃。

2023年属什么生肖 新款2023生肖表

  但并不是每一年都相同,所以古人的总结有好有坏,我们来看看2023年的“黑兔年”又会发生什么?

  “太岁癸卯年,高低半忧喜。春夏雨雹多,秋来缺雨水。燕赵好桑麻,吴地禾稻美。人民多疾病,六畜瘴烟起。桑叶枝上空,天蚕无可食。蚕妇走忙忙,提篮泣泪悲。虽得多绵丝,尽费人心力。卜曰:癸卯兔头丰,高低禾麦浓。耕夫皆勤种,贮积在三冬。桑叶虽然贵,丝绵更有工”。

  以上是《地母经》对黑兔年的总结,它是古人用实践经验预测的流年变化,主要是对农耕的概况,从第一句看起我们可以发现,这一年是喜忧参半,并不是从头到尾的顺利,同时也会有极端天气的出现,夏季暴雨多秋季还缺水,阴阳出现了不调和。

  至于疾病不管是百姓还是牲畜,每年都是避不开的,况且现在已经成为放开式,第二波的冲击也是无法改变的,有关消息报道称三月将会出现“再一次的感染”。

  所以在耕种和农业来看,人们付出了百分百的努力,但却没有得来相应的回报。在《地母经》中对黑兔年的描述,虽然没有以往的年份顺利,但我们依旧可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一切事情都会迎刃而解。

  所以在未来的二十年中,我们已经正式进入“九火运”,是一个文化产业的开启,人类的文明会更加蓬勃,精神的追求会越来越多,心灵的提升也会让一个人的运气改变,所以我们不需要焦虑,是福是祸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脚踏实地的努力,古人有句话说得好“事在人为,行者常至”,即便一切都不是生来就有,但靠着自己的毅力和坚韧,一切都会水到渠成,万事向好。

2023年属什么生肖 新款2023生肖表

  最后望我们在新的一年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带着谦卑的态度重新扬帆起航,为者常成功,行者常至远。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教会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