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儿童玩具 幼儿园玩具种类
最近,河南的一位家长在网上发布的一段视频,引发了大范围的讨论。
视频里,家长手里拿着一支外形和最常见的圆珠笔没什么两样的文具。
打开笔帽,却惊现一把足足有5厘米的开了刃的尖刀。
这文具是孩子在校门口买到的。
如此伪装、如此危险,竟能让未成年随手买到、随身携带?
视频一发布,各位家长纷纷抱怨起相似的揪心经历。
可让人不解的,是这些“致命玩具”,到底是怎么躲过社会、学校、家长层层的保护罩,藏进学生书包的?
被发现的,已是可怖如斯,那没发现的呢?
这让人不寒而栗。
除了被伪装成圆珠笔的尖刀工具,越来越多的“小玩意”出现在校门口的小卖铺。
它们危险,但又致命地吸引着对一切天生好奇的小孩。
可儿童安全无小事,每一个被忽视的隐患都会是一个家庭难以承受的痛。
去年,就有新闻曝过一两岁女童因误吞磁力珠,导致4处肠穿孔。
医生分了3次手术,才将女婴胃里的27颗磁力珠全部取出。
图源:央视网
山东大学的齐鲁儿童医院,也曾接待过一位这样误吞磁力珠的年仅5岁的患者。
&34;190颗磁力珠将孩子的胃紧紧地吸绞在一起&34;,光是语言的描述,就足以揪心。
图源:央视
但事实上,这样的事故,几乎每年都在发生。
由于人体肠道天然的蠕动,磁力珠会不断地在幼儿体内变换着位置,形成更多的胃穿孔。
如果就医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就算是急救成功,整个过程也是对孩子身心的双重折磨。
即便有X光的帮助,也很难确定移动的磁力珠的具体位置。
只能在孩子全身麻醉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地在人体长达数米的肠道中排查。
商家的安全标识
这种磁力珠,又叫“巴克球”,作为一种成人解压玩具,曾风靡海外。
它,本就不该是给如此年幼孩子玩的,更不该打着&34;早教&34;的名头来提高销量。
如果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尚未有自主意识,家长严加看管就能避开危险。
那么,当孩子再长大一点呢?
牙签弩,一个小型的发射装置,正流行于小学生群体之中。
当那些充斥着武侠色彩的玩具,撞上爱幻想的童年,没有谁能拒绝。
然而,诱惑之下,必有暗涌。
当商家们赚得钵满盆满时候,是否考虑过尚没能掌握分寸的孩子,能否辨别出潜藏的危险。
甚至,有些商家,在售卖牙签弩的同时,会赠送&34;金属针&34;。
网上有人用牙签弩做过实验,在发射时牙签可以轻松穿透硬纸板并扎爆后面的气球。
如果,将牙签换成金属针,则可以射入猪肉3-4厘米深。
在测速仪的测量下,玩具发射的瞬时速度甚至能达到每小时256公里,这实在细思极恐。
类似的发射玩具还有吸水弹枪、蓄能弹射玩具枪等等。
难道,发射物不是尖锐的就能消除安全问题了吗?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甚至针对&34;吸水弹&34;&34;软弹枪&34;,特意出台了消费预警。
图源: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
事实上,吸水弹并不符合儿童玩具的安全标准。
“如果儿童吸入或者误吞下弹珠,弹珠在呼吸道内会极速吸水膨胀,造成呼吸道堵塞而窒息。
如果弹珠被吸入消化道,轻则肠梗阻,重则会引发肠穿孔、肠坏死。”
无论是哪一种,后果都是一个家庭无法承担的。
曾经火爆在校门口小卖部的整蛊电玩,仍旧风靡在当今的小学生群体中。
图源:看看新闻
带有微电流的玩具,小巧又新奇,不经意地触摸,全身就会感到一阵电流袭击的酥麻感。
这种&34;搞怪&34;的小玩意,却格外受欢迎,但连商家都不知道的是,这类电玩内藏电压高达600多伏。
要知道,家用电器的电压才只有220伏啊,高了三倍之多,人体又能否承受?
除了这些表面危险的玩具,接触孩子更多的反而是那种看似无害的一类。
假水,在相关部门出手整治前又被人叫做&34;史莱姆水晶泥&34;。
色彩斑澜又晶莹剔透,软绵绵的解压手感任谁都想捏一捏。
可绚丽的背后,就是致命的陷阱。
广州一位8岁的女孩和1岁的男童,就因为用了装水晶泥的器具装水喝,导致严重的呕吐。
水晶泥里含有硼砂,这是一种可致命的工业原料,常用作清洁剂和杀虫剂。
就是这样一种致命物质,被包装成孩子们的心头好。
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只要搜索关键词,就能发现仍然有很多大粉丝量的博主在种草水晶泥。
甚至,网上还有售卖DIY材料包的,剧毒的硼砂就被赤裸裸地装在脆弱的塑料袋里,连个警示标识都没有!
就算铺天盖地的消息都在报道水晶泥有毒,可商品评论区的家长们,往往会通过气味来判断产品的质量。
没有异味,就是&34;安全&34;!
这已经不是无知的恐怖了,这是一种在和儿童安全抗衡的侥幸!
不知道从何时起,关于孩子们的用具,开始打起了花哨的噱头。
越无用,越花哨,越受欢迎。
盲盒经济的崛起,带动了文具产业新一轮的革新。
装在不透明盒子里的文具,用未知催动着孩子们的消费欲,用各种隐藏款,拿捏着攀比的心性。
本质未变,价格却翻了数倍!
除此之外,电动橡皮、迷你橡皮屑吸尘器、智能密码文具盒、文具纷纷走上了&34;电动化&34;的道路。
在使用价值的基础上,增添趣味性,不得不承认的是商家真的很会做生意。
然而,孩子们使用的日常学习工具真的需要这种趣味吗?
这些&34;花哨的改变&34;归根结底都没能真正地伤害孩子,但黑暗中的魔爪却早已瞄准了他们。
那些被伪装成日常用具的&34;毒物&34;,防不胜防!
扬州的蒋女士就曾在自己6岁儿子的书包里找到一根形似条装糖果的&34;电子烟&34;。
图源:网络
在孩子口中,文具店的老板在介绍时只把这个称作&34;水果糖&34;。
这是为了利润,赤裸地欺骗啊。
这种电子烟,吸入口中会有浓重的香精味道,吐出的烟雾也是水果味的。
但让人上瘾的尼古丁含量,确实在各种环节中被&34;刻意&34;地隐藏了。
就算包装上连个中文标示都没有,可只要10块钱就能体验到&34;吞云吐雾&34;的炫酷,小孩子又哪里会在乎更多?
尽管各种渠道已明令禁止,可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大胆起来。
马克思曾说,&34;一旦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34;
而有些时候这种伪装,甚至都能将心急的家长绕进去。
有家长就曾为了&34;提高成绩&34;,买来&34;聪明药&34;给自家高三备考的孩子吃。
刚开始,也确实有成效。孩子专注力提升了,成绩也开始见好。
可当女儿想要停药,却发现怎么也停不了,家长也发现了端倪,把药停了。
可强烈的依赖冲击着她,逐渐&34;指使&34;女孩作出过分的行为。
女孩开始哄骗家长,编织各种借口向家长要钱,只为了买所谓的&34;聪明药&34;吃。
直到女孩身体不适被送往医院,才查出聪明药里掺杂着大量摇头丸的成分。
这个世界上,总有些恶毒的人绞尽脑汁地想要把孩子拉下深渊。
他们逐渐脱离经商的本质,在监管的盲区阴暗地进行毒品的交易、犯罪的勾当。
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上,那些被伪装成孩子的日常物品中很可能藏着更大的隐患。
这些毒物,远比危险的玩具、花哨的包装来得可怕。
所以,我们有必要知道,毒品与孩子的距离。
它们,暗藏进孩子的零食——
在这个三步一个奶茶店的时代里,没有几个小孩能抵得住诱惑。
而那种粉末状冲泡奶茶,在孩子的群体里格外受欢迎,低廉的价格就能买到散装的快乐。
既然孩子喜欢,那恶人就瞄上。
他们在奶茶粉中混入遇水即溶的毒物,均匀而细致的粉末,散发出甜腻的味道,也挥发着致命的威胁。
香精是最好的掩盖,色彩做最巧妙的伪装。
无论是味道还是口味,都与普通的奶茶无异,可一旦喝下就会强烈致幻,直至上瘾。
还有掺杂在跳跳糖、巧克力、蛋糕的毒品,几乎全部都能切中孩子嗜甜的天性。
它们,伪装成无害的玩具——
曾有位母亲,接到了警察了电话,称自己的儿子涉嫌贩毒。
在警察出示的照片中,&34;教唆&34;自己儿子&34;贩毒&34;的正是自己的丈夫。
沟通过才发现,所谓毒品是丈夫买给儿子的&34;玩具邮票&34;,而&34;贩毒&34;指的是儿子将&34;玩具&34;带到了学校与同学分享。
这&34;邮票&34;其实是以卡通形状为主的,色彩斑斓的小纸片。
别看它小,但这其实是一种半人工致幻剂,其毒性威力足有摇头丸的3倍之多。
可怕的是,这种贴纸不用入口,哪怕仅仅是接触皮肤,毒性就会渗透到人的体内。
曾经就有一位插画师,记录下了自己的自画像。
画中的人像在接触了&34;毒邮票&34;之后开始变得妖冶,变得诡异,直至最后面目全非。
毒品在不知不觉间,侵占了她的灵魂。
成人已是如此自顾不暇,更惘论无法分辨是非、心智不成熟的儿童?
当意味不清的目光在黑暗中闪烁,当未知的恐惧席卷着所有的家长。
就算斩得断黑暗里的触手,也躲不过层出不穷的恶意。
我们能做到的只有教导孩子该如何识别环境,分辨人心。
儿童安全无大小,哪怕是最看似无害的玩具,也要谨防其摄人的威力。
点个「在看」,愿世间再无恶人以儿童作靶。
更愿,天下儿童能远离罪恶,成长为明媚的大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