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男生是怎么做的 两个男生是怎么结合
1883年,法国巴黎的一位35岁的股票经纪人辞去了收入丰厚的证券交易所工作,以便能“整天画画”。随之而来的窘迫生活使他这个决定完全不能被妻子和家庭所理解,几经波折辗转,屡次搬家之后,他终于与原本美满的家庭决裂,过上了旅居于朋友家中和各地小旅馆的日子。但生活的艰难反而坚定了他对“画画”这件事的兴趣和决心。这位半路出家的“画画爱好者”,就是后来与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的保罗·高更。他的故事,后来被英国作家毛姆写成了小说,名为《月亮与六便士》。
就在高更辞职的次年,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广州,年仅12岁的士绅子弟梁启超考中了秀才,少年登第。按照原本中国知识分子的既定道路,他将沿着科举制度一路往上攀爬,最终由学入仕,为官一方。但他接触到了当时先进的西方文化,遇到了力主改革和变法的康有为。从此他将改变中国社会作为毕生使命,办报纸、向光绪帝上《变法通议》,成为著名的“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
将目光放到历史的大维度上看,我们会发现,在年龄和个人成就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决定性的联系。然而,如今的社会舆论和媒体不断地向我们传递着一种年龄焦虑,特别是针对“中年人”的年龄焦虑。人到中年,似乎凡事应当都有所结果,而未来则以一种更加确定的模样呈现在眼前。站在40岁的节点上,向后看,是青涩的梦想和未完成的目标;向前看,却是似是而非的笃定,以及尘埃落定的落寞。
人到40真的只剩焦虑了吗?
汇丰银行最新的一期《丰言锋语》,将话题聚焦在了这个颇为敏感的中年话题上,并迎来了一位特别的嘉宾——许知远。近年来,许知远由于其主持的对话节目《十三邀》而意外地成为了“网红”,在收获诸多关注度的同时,也面对着不少网络口水,其中最尖锐的莫过于“中年危机”的指责。许知远对于这样的指责毫不在意,因为他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中年危机,相反的,他正因为刚刚写完了《青年变革者——梁启超》一书而感到人生中前所未有的满足和自豪:“我现在可以不太羞愧地说,我就是一个作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中年话题,主持人李峰和许知远在节目中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从现象的存在和解析,到走出中年焦虑的方法,两位40+的中年男人都提供了自己的经验和普适性的方案。这次的对话也非常有趣——这不仅是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对话,也是两个主持人之间的对话,更是来自完全不同领域和文化背景的两个人的对话。他们的对话,不仅让我们找到了具体问题的解决之道,也让我们发现了,原来这样两个看似完全不同的人和两档气质各异的节目,却能找到这么多的共同点。
出发点都是价值观引领
图片来源于网络
粗看许知远的《十三邀》,我们或许会看到各种打破常规的问题和气氛颇为尴尬的“尬聊”,但如果真的用心去看,无论是许知远对姜文的再三追问,还是对马东的当面质疑,都源自对当下社会价值观的辩论和主张。许知远身上永远保有着身为知识分子的骄傲和责任感,他认为对于他来说,为普罗大众引领恰当、正确的价值观,正是一代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责任。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从表面看来,《丰言锋语》相较于《十三邀》,节目内容和风格更偏向“方法论”一些,不仅要在节目中探讨出“是什么”和“为什么”,更要给予观众一些明确的方法和意见去“怎么做。”但如果再进一步,我们从整体去看汇丰这几年来所做的所有《丰言锋语》节目,我们不难发现其出发点也正是“价值观引领”。无论是聊教育、聊旅行、聊财富,还是聊未来,从《丰言锋语》的所有节目中可以看到一以贯之的是一种价值观导向:责任、高尚、使命感,以及随之而来的长远目标。例如在2016年,李峰对话蔡康永的那一期《守住你心中深藏的世界》,就明确地提出,我们不一定要马上实现内心深处的理想,但一定要永远守住它,并让自己围着这个理想去做选择、做事情。当某一天这个理想真的被实现了,那就收获了一种水到渠成的成就感,这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这样的价值观和心态,不仅为当下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清风,更与汇丰一直以来的理财价值观不谋而合。
以对各种社会热议话题、人物的关注和讨论,来持续输出和引领价值观,可以说这是《十三邀》的节目内核,也正是《丰言锋语》的节目内核。
以人文和哲学为工具,穿过现象直击本质
从表面来看,《十三邀》其实是一个非常“挑观众”的节目,而相对来说,《丰言锋语》的节目友好度似乎要高一些。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时长,一集《十三邀》往往时长在1小时左右,在网络视频节目中,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另类,几乎打破了所有对于“网络视频”的时间限制。像《丰言锋语》每集10-15分钟的时长,更符合当下大多数观众的观看习惯。除此之外,《十三邀》往往有着许多难以回答且难以听懂得对话,相对于《丰言锋语》每次都试图让观众“有所得”的设定又不太一样。
但事实上,在两个节目中,人文和哲学话题一直都是重要组成部分,所不同的只是它们被谈论到的时长。但是在两个节目中,其实人文和哲学又往往不是唯一目的,在更多时候它们被当成一种工具,来用以帮助主持人、嘉宾和观众穿越纷杂社会现象的层层迷雾,来直接接触到社会问题的本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在《十三邀》许知远对话冯小刚的那一集,许知远跟冯小刚聊王朔、聊电影,但最终话题一转,指出冯小刚的电影为社会带来了某种程度的“庸俗化”倾向,而这是需要冯小刚本人负责的——即使这并不是他的本意。
而在《丰言锋语》这一期,李峰和许知远从汇丰银行的历史谈起,谈到晚清文明,探讨百日维新,为梁启超的遭遇唏嘘,从梁启超的中年焦虑聊到现代人的中年焦虑,但最终明确而坚定地为许多陷入中年焦虑的人们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法,那就是要找到人生的使命感,并为之去全心投入。
秉持完全开放的态度,拥抱不确定性
对于《十三邀》,许知远认为其最核心的吸引力来自于“理解和意外,或者说理解和误解”。关于理解很好解释,所有的对话都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双方都具有讨论一件事情的基本常识,能够相互理解,这样的对话才具有存在的基石。
但是,两个人在对话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误解,从而导致一些意料之外的情况。对于传统节目而言,这种意外是不能容忍的,会被导演直接掐掉,但在许知远看来,正是这样的“意外”给节目带来了生气和令人惊喜的部分。他喜欢这些意外带来的启发和反复思考,并希望也激发观众的思考,所以他在节目中保留了许多“意外”,并始终对这种不确定性持开放态度。
《丰言锋语》节目的背后是以严谨、科学著称的银行,按道理来说,是最不喜欢“意外”的类型。但实际上,在节目过程中,这种不确定性也在时刻提供着惊喜。
《丰言锋语》的主持人李峰有着双重身份,他既是汇丰中国的副行长,兼零售银行及财富管理业务总监,有着金融家的理性与睿智。同时他还是社会观察家,犀利的视角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总能给节目贡献热点话题方向。他在节目中对嘉宾的临场发挥和意外金句特别欢迎,并且会根据根据嘉宾的“意外”,即兴调整话题方向,将整个节目导向更具话题性和讨论空间的效果。这种棋逢对手的对谈往往给节目带来意想不到效果。观众看到的很多“金句”往往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例如在2016年与“局座”张召忠的节目《听局座讲从未公开的悄悄话》,以及2017年与李静和王龙的节目《人工智能是要超过谁的智能》,针对的都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前沿话题,有的甚至可以说处于大部分人的“知识盲区”。但就是这样的话题,却在种种“意外”中碰擦出了惊喜的火花,在主持人的引导下,成为节目的最大亮点。
在这期的节目里,许知远给了李峰一个定义,是“披着银行家外衣的文艺青年”。李峰说他喜欢许巍《蓝莲花》里的“清澈高远”,许知远则表示他更喜欢一首诗:“我们这些来历不明的种子,在密不透风的瓶子里,每次看到参天大树的传说都倍感亲切。”虽然双方的表述各异,但都代表了对伟大的尊敬,对“天命昭昭”的向往。或许在这期节目之前,我们无法想象一个银行家和一个作家能如此相见恨晚,而在这期节目之后,我们或许会发现其实隐藏在两个节目之后的共同点,正是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人文精神和拥抱真相、面对不确定性的勇气之上的。
第二期《丰言锋语》正片视频已在汇丰中国官方微信正式上线!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观看正片视频!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汇丰中国官方微信账号。
阅览全球经济动态,把握市场机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