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是阴历还是阳历 农历查询 老黄历
历法是人类社会活动最重要的参考体系,大到国家的政策规划,小到个人的生活作息,都离不开历法的参照。
在我国,通行着两套历法体系,即农历和公历。农历与公历在日期上相差特别大,这不免让人困惑,为什么同样是历法,两者的会差上一个月左右的日期呢?
要明白农历与公历的差别为什么那么大,首先要搞清楚历法推算的依据。这个问题看起来很复杂,实际理解起来并不难。
在我们的世界中,有三个天体的运行对我们的影响最大,那就是地球、月球和太阳,现代历法都是根据这三者的运动规律制定的。
地球本身在自转,这就形成了白天与黑夜的变化,我们根据地球自转,来判断一天的时间长度,不过要注意,一天24小时并不是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而是地球自转360°56’的时间,因为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在围绕太阳公转,所以要自转360°56‘才能完成一次完整的昼夜变化。地球自转360°56’的时间是24小时,这叫做太阳日,而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钟4秒,这叫做恒星日。
我们一天的时间长度,都是以太阳日为标准的。
月亮围绕地球公转,在地球上的我们就会看到月亮的阴晴圆缺。我国古人,把完全看不到月亮的那一天叫做朔日,把月亮最圆的那一天叫做望日,从一个朔日到下一个朔日的时间长度,平均为平均为29.53059个太阳日,这个时间长度,就叫一个朔望月。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圈的时间长度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这就是一回归年。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会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当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时,身处北球的我国会越来越热,当太阳直射点向南回归线移动时,我国会越来越冷,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四季形成的原因。地球公转的周期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周期一致。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朔望月与回归年都不是太阳日的整数倍,回归年也不是朔望月的整数倍,我们制定历法时,不可能有零点几天,零点几月,所以只能设置大小月,闰月,闰年,来抹平那零点几的误差。
朔望月与回归年的误差很大,十二个望月只有354.36708天,与回归年相差了十天多,所以两者不能兼顾,于是就出现了以朔望月为标准的太阴历,以回归年为标准的太阳历。
农历以朔望月为设置月份的标准,所以人们常称农历为阴历。因为朔望月的周期是29.53059个太阳日,所以农历将一个月设置成29年天或30天,一个农历年就是354天或355天。为了抹平农历年与回归年的差距,农历设置了闰年,闰年比平年多一个月,这样了来,农历闰年就有了383天到385天。
所以,使用农历的人,会感觉有的年份特别短,有的年份却特别长。农历中还有一个二十四节气系统,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回归年的周期制定的,所以准确地说,农历是阴阳合历。
公历则是根据回归年的周期制定,所以公历也被称为阳历。公历的平年365天,闰年366天,一个月设置成30天或31天,只有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农历和公历因为一个是以朔望月为标准,一个是回归年为标准,所以它们年与月的长度都不一样,这就造成了日期上的巨大差距。
那么,现在我们已经普遍使用公历了,要不要就此废除农历呢?
其实,农历与公历,并没有优劣,只是看两者哪个更符合时代。在古代,查询日历并不容易,那时人们只要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就能大致判断出日期,这就是农历的优势。农历能反映月相变化,月相变化与地球上的潮汐相关,潮汐又能影响渔业,因此现在农历对渔民仍有指导意义。
不过,农历最大问题就是年的长度变化太大,闰年与平年相差了整整一个月,这不利于现代社会的数据规划。所以现在国家的规则都是依据公历,公司与个人在做计划通常也是依据公历。今天的年轻人,一般都不会关注今天是几月初几,只会问今天是几号。
但是,我们的传统节日,都是定在农历,废除了农历,就没有了春节,没有了七夕,没有重阳,会失去许多传统文化,所以两种历法并行,依然是现在最好的选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