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的故事 四年级《凿壁偷光》
匡衡这个名字大家应该都知道,从小学的连环画到小学作文里的经典案例,匡衡勤奋学习、凿壁偷光的故事几乎都被用烂了,也因此这个故事几乎是家喻户晓,很多家长也是以此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学习匡衡凿壁偷光的精神。
可是殊不知,童年因为家里穷如此勤奋学习匡衡,长大了却完全变了一个人,成为了利欲熏心、勾心斗角的官场之人。他是如何在官场、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忘掉自己初心,慢慢变坏的呢?
首先回顾一下我们脑子中经典的匡衡印象:
匡衡出生于西汉王朝,那时候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匡衡就出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种地的农民,但是他的父亲从小就鼓励匡衡读书,可是无奈家里很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可这时候的匡衡买不起书,无奈只好借书来读。在农忙的时节,匡衡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这个故事也就是人们传颂的凿壁偷光,又做凿壁借光。
在读书中,匡衡非常喜欢《诗经》这一部经典,并对《诗经》有着特别深造理解和造诣。读书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当官入仕?匡衡也是这样,可一开始匡衡四处碰壁,九次考试没一次考中。
但是他对诗经的理解却被当时的太子发现了,根据汉朝规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经”中的一经,即可通过考试获得官职,考试得甲科者,可为郎中,得乙科者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补文学掌故。就这样,当时的太子发现匡衡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虽然他偏科严重,但太子就是喜欢啊,就这样,太子喜欢《诗经》正好匡衡对《诗经》见解颇深,就成了太子老师,算是背靠大树了。
不久,太子继承皇位,称汉元帝。这还了得,匡衡的学生成了皇上,何况当上皇帝,肯定少不了匡衡的好处,匡衡不久就当上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后面官至宰相。
汉成帝执政,匡衡已经与石显和陈汤结为一体,三人可谓是臭味相投,都是惑上乱下,做的事真的是天衣无缝,比如当时汉元帝封匡衡为乐安候,封土地本为三十一万亩,匡衡利用郡图之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四万多亩。这时候的匡衡已经被权力和金钱、土地懵逼,早已忘掉小时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日子。
纸包不住火,人在做,天在看。匡衡、石显等人做的那些结党营私、中饱私囊的事情汉成帝也是知道的,但是汉成帝没有声张。
农民出身的匡衡从小饱读诗书,这时候的他野心越来越大,已经不甘于一直和石显和陈汤为伍,他也逐渐看出汉成帝对石显的不满,匡衡干脆玩起了官场斗争的把戏,直接把石显告发了,石显轻而易举被惩办。
没了石显,汉成帝不是汉元帝,石显没了他还是不重要匡衡,因为还有陈汤,匡衡觉得有陈汤在,自己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况且他们三个人做的贪污枉法的事,匡衡都知道,匡衡索性把陈汤也告了,可事情哪有那么简单,这下匡衡栽了跟头。
原来陈汤在朝中有一位好友就是谷永大将军,因为当年陈汤为谷永报了杀父之仇,如今陈汤有难,谷永不可能坐视不管,这下匡衡得麻烦的就大了。
就这样,陈汤的好友谷永洋洋洒洒得写了一封奏章为陈汤辩护,顺便把匡衡狠狠奏了一本,酣畅地本来就不喜欢匡衡,这下终于有理由了,直接把匡衡罢官回家贬为庶人,重新回到祖祖辈辈的那一片黄土地上。
其实匡衡的一生,和无数的人生极其相似,比如写《悯农》的唐代诗人李绅,比如《人民的名义》里面的祁同伟。都说是穷怕了,好不容易有出头之日,便被眼前的权力和金钱、美色迷惑了身心,之前有多穷,得势后就有多贪心。这是历史中无数农民的儿子满满贪腐的老路子了。我们经常说不忘初心,哪有那么容易啊!
上一篇:黄胃画价格(黄胃画牛作品欣赏)
上一篇:缂丝拍卖价格(缂丝拍卖价格多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