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网-生活常识知识分享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常识

描写方法有哪些 小学描写方法有哪六种

教会网 2023-06-07



  一、比喻

  概念

  就是“打比方”,即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结构

  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条件

  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只看有没有“像、似、是”之类的词语。下面几例都不是比喻句。

  (1)她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作比较

  (2)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4)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义

  类别

  (1)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如……一般、仿佛……似的”等联结。

  常见形式是:甲像乙。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联结,有时暗喻不用比喻词。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值得注意: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体现比喻关系。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例如:老狐狸你不要灌迷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3)借喻。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另外,还有一种情况,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例如:①一枝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这种叫“博喻”。②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描写方法有哪些 小学描写方法有哪六种

  作用

  ①化平淡为生动。如:柳妈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②化深奥为浅显。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③化抽象为具体。如:往事如同云朵,又远又近;时间仿佛河水,又静又动。

  ④化冗繁为简洁。如:“懒婆娘的裹脚”比喻“长而空”的文章之令人掩鼻,以“洗脸、照镜子”比喻写文章、演说要有责任心,都很新鲜别致,言简意赅,十分精辟。

  提醒

  (1)比喻要有相同点;(2)不是有比喻词就是比喻句;(3)比喻句不管什么形式种类,喻体一定明确出现。

  二、比拟(拟人和拟物)

  概念

  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这种修辞手法叫比拟。通俗地讲就是把物“人化”,或把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类别

  (1)拟人。即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人的动作或思想情感。把事物“人化”(拟人)。

  ①把动物拟人。如:一只探险的蜜蜂正绕着布满的柳树枝头的金色的花朵嗡嗡着。

  ②把植物拟人。如:向日葵摇着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

  ③把无生物拟人。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雷声。

  ④以事理拟人:。如: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床。

  拟人一定要有人的动作、语言、情态或心理。但不是人出现了就是拟人句。

  “那河畔的金枊,是夕阳中的新娘。”这是比喻。

  “红苹果像孩子的红脸蛋。”当然也是比喻。

  (2)拟物。把人拟作物或把甲物拟作乙物。把人“物化”(拟物)或“把甲物乙物化”(拟物)。

  ①把人比作物。就是把人当作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来描写,赋予人以动物、植物或无生物的某些特征。//人拟为动物。如:维吾尔族姑娘插上金色的翅膀,在广阔的天地里飞翔。//人拟为植物。如: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就是将物拟为物。包括以生物拟为无生物,以无生物拟为生物,以物拟为抽象事理,以抽象事理拟为物。//拟无生物为动物。如:火山发出一声咆哮。//拟抽象事理为物。如:罗马经历过战争,流血,唯物主义者--战士布鲁诺的思想在自由的人民当中翱翔。

  作用

  ①描绘形象,增强生动性和形象性②表意丰富,引起情感共鸣。

  提醒

  比喻与拟物的区别:

  ①所有的比喻句都有一个最明显的标志,喻体必须出现。拟物中的物可以不出现。如上面的例句“涌了上来”“咆哮”“长在水里”。

  ②比拟使本体具有了人或物的某种特征或情态:从形式上来看是--本体N(名词)+V(动词)或adj(形容词) 。而比喻的形式一定是--本体N(名词)+比喻词+喻体N(名词)。

  注: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实际上是可以还原成明喻的,实质相同。

  ③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三、借代

  概念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某人或某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用来代替的事物叫作借体,被代替的事物叫作本体)。

  类别

  (1)特征代本体。如:①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②先生,给现钱,袁世凯,行吗?

  (2)材料代本体。如:①举酒欲饮无管弦。②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标志代本体。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4)人名代名称。如:①我们要多读点鲁迅。②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5)绰号代本人。如:“芦柴棒”,去烧火!

  (6)专名代泛称。如:①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②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7)具体代抽象。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②烽火扬州路

  (8)部分代整体。如:①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②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练。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提醒

  1、运用借代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抓住事物最典型的特征。

  (2)被借代的事物(本体)在前文应有所交代,或读者已了解相关背景。

  2、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

  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四、夸张

  概念

  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

  类别

  ① 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②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③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如:乌蒙磅礴走泥丸。

  作用

  ①形象漫画化,使特点更显著。②揭示事物本质,起强调作用。③态度鲜明,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提醒

  运用夸张要注意的问题

  (1)夸而有据,夸而有节。夸张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要合乎情理,把握分寸,否则就很难给人以真实感。如“她讲到她受到的痛苦时,眼泪就像自来水管似的喷射出来”,这句的夸张有失真实。

  (2)夸张要明确、显豁,突出夸张的特点,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在事实与夸张之间模棱两可。

  (3)要注意夸张的具体表现。夸张往往借助于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来表现。

  (4)要注意夸张运用的场合。严肃的汇报、报告,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等,不宜使用夸张。

  五、对偶

  概念

  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近或相对意思的修辞手法。

  类别

  (1)形式上:①单句对偶,用一句对一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②偶句对偶,用两句对两句。如: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阿房宫赋》)③多句对偶,用三句对三句,或用更多的句子相对。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2)内容上:①正对,上下句表达的意思是同类的、相近的或互补的。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反对,上下句表达的意思是相反或相对的,多指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②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用

  (1)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2)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使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3)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提醒

  1、运用对偶要注意的问题:运用对偶,切忌离开内容,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仗、整饬。内容空洞、徒有形式的对偶,就背离了修辞的目的。

  2、现代人写的对偶句有时上下句对得并不很工整,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只是基本相同,字面还可以重复,在词性、平仄上也不讲究。

  六、排比

  概念

描写方法有哪些 小学描写方法有哪六种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情感。

  类别

  ①成分排比,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如: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陈淼《桂林山水》)

  ②分句排比,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单句排比。如: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

  ④复句排比。如: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能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能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作用

  ①内容集中,增强气势。②条分缕析,叙事透辟。③节奏鲜明,便于抒情。

  七、反复

  概念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类别

  ①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②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词语间隔)。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碎石、沙砾、泥土被它们带着,开始了旅行。//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作用

  ①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②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韵律美。

  提醒

  注意重复和叠词的区别。

  1、反复是重复某个句子或词语。叠词叠词是词和词常常可以连起来用,以词的形状来判断,有两个要素为组成词的单个字是同一个字;单个字的组成部分也要是同一个字或偏旁。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3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34;,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34;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34;。

  2、叠词使效果:①韵律回环, 富有音乐之美。②特征突出, 具有则强调作用。③表达感情, 使其更加深刻。④拟声叠音, 仿佛身临其境。

  八、设问

  概念

  为了引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再作回答。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

  分类

  (1)自问自答。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只问不答(答案一般在下文中,或不须回答)。例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作用

  ①突出文章的重点,增强语言的气势,引起读者的注意,有助于更好地抒情论理。②可使行文有波澜,收到生动、不呆板的效果。

  提醒

  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设问的目的在于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九、反问

  概念

  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是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

  类别

  (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否定式反问,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克服困难不是一种享受?

  作用

  ①加强语气,增强句子的气势和说服力。②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情感,加深读者印象。

  十、对比

  概念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修辞手法。

  类别

  从构成的方式看,对比有两种情形:(1)反面对比;(2)反物对比。

  例子(1):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篇》

  例子(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诸葛亮

  例子(3):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例子(4):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作用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提醒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

  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3.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绿叶扶”。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十一、引用

  概念

  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类别

  引用分为直接、间接、明引、暗引、正引、反引、借引这七种。比如正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持肯定的态度,用在引文与原文意思相一致的场合。正引一般是用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它既可以是明引,也可以是暗引。反引就是引用者对所引用的语句加以评判,持否定的态度,即所使用的意思与原来的意思是相反的,以达到标新立异,或起到讽刺的作用。

  作用

  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

  十二、通感

  概念

  通感又叫“移觉”,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类别

  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相互转换。在通感中,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如说“光亮”,也说“响亮”,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如“热闹”和“冷静”,感觉和听觉相通。用现代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些都是“通感”。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其实古诗文中也有,比如《阿房宫赋》中的“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再比如,“你笑得很甜”,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作用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起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教会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