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网-生活常识知识分享
  • 微信客服微信客服
  • 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常识

老顽童周伯通 老顽童周伯通的扮演者

教会网 2023-06-13



  金庸架构的武侠世界精彩绝伦,涌现了许许多多的江湖人物。这些江湖中人性格迥异,武功各有千秋。他们没有像主角那样占据较多的笔墨,出场次数也是屈指可数,可在金庸巧妙地勾勒之下,同样能让我们记忆犹新。

  在金庸的《射雕英雄传》里,郭靖、黄蓉才是男女主角,但由于金庸将五绝打造得栩栩如生、别具一格。时至今日,读者们依旧对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印象深刻。

  25年前为了争夺《九阴真经》,群雄在华山绝顶大打出手。经过七天七夜的对决,诞生了以中神通王重阳为首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

  毫无疑问,带走《九阴真经》的王重阳的确当世无敌,而剩下的四绝各有各的拿手绝技,算得上是互相伯仲。

  随着王重阳离世,江湖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郭靖得到了全套版的《九阴真经》,身为江湖后辈的杨过也在神雕时代邂逅奇遇,跻身为江湖一流高手之列。

  就当大家以为杨过练成玄铁剑法、悟出黯然销魂掌可以所向披靡之际,百花谷的周伯通却使出左右互搏之术和杨过斗了个旗鼓相当。

  要知道的是,周伯通的武功造诣在射雕时代可是不如五绝。早在终南山的重阳宫,周伯通就曾和西毒欧阳锋大打出手。不过这个时候的周伯通显然不是欧阳锋的对手,二人只是打了四五十回合,周伯通就败下阵来。

  紧接着周伯通为了九阴真经又在桃花岛被黄药师打断了两条腿,从此困在岛上度过了好几年的时间。

  从以上不难看出,周伯通和五绝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周伯通和杨过在百花谷斗了个互相伯仲是不是巧合?

  答案是否定的。此后的周伯通又曾施展空明拳和金轮法王在绝情谷有过一番激烈打斗。

  原文写道,金轮法王闭关修炼16年,凭借极高的天赋竟将龙象般若功冲到了第十层。金轮法王全力打出的一拳有十龙十象的惊人威力,但周伯通却能使出空明拳的以柔克刚将其克制——周伯通料知对方拳力有异,不敢硬接,手肘微沉,已用上空明拳中的功夫。法王一拳击出,力近千斤,虽不能说真有龙象的大力,却也决非血肉之躯所能抵挡,然与周伯通的拳力一接,只觉空空如也,竟无着力之处,心下暗感诧异……

  可见晚年的周伯通通过不断修炼,真的是今非昔比让人刮目相看。果然,在《神雕侠侣》的末尾,随着杨过协助郭靖击退蒙古大军,群雄又在华山之巅口头论武。此时在群雄的一致认可之下,竟诞生了以中顽童为首的东邪西狂、南僧北侠。

  一些细心的读者会发现,相对于后来者居上的周伯通,洪七公似乎越老越弱。周伯通和洪七公都练过九阴真经,为何二者会有如此反差?

  笔者认为:

  1、周伯通乃全真教出身,他的道派内功有延年益寿的养生之道。加上周伯通还在百花谷挖茯苓、吃蜂蜜,在食疗和养生之法左右开弓的作用下,周伯通到了近百岁依旧满面红光。

  反观洪七公,他晚年时期云游四海、漂浮不定,免不了风餐露宿、忍冻挨饿。

  2、周伯通有老顽童的称号,生性乐观的他无忧无虑。洪七公就不一样了,他一向嫉恶如仇,在神雕时代为了追杀藏边五丑竟然五天五夜没有合眼睡觉。

老顽童周伯通 老顽童周伯通的扮演者

  心态上的差异注定了周伯通有越活越年轻的趋势。当36岁的杨过带着郭襄走进百花谷的时候,周伯通的须发竟有了变黑的迹象,而杨过却因为饱受情伤,正值壮年的他两鬓早已生满了白发。

老顽童周伯通 老顽童周伯通的扮演者

  3、周伯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武痴,当年被黄药师软禁在桃花岛的时候,周伯通就能够一边自娱自乐一边钻研武学,这才有了空明拳和左右互搏之术的横空出世。

  周伯通到了晚年依旧钻研武学、乐在其中,从他渴望学会小龙女的驭蜂术和杨过的黯然销魂掌就知道周伯通的心思全部花在了武学之道上。

  反观洪七公,他的心思较多花在了“吃”上。如此一进一退,难怪洪七公给人的感觉是越老越弱,而周伯通则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为新五绝之首。

  金庸也在《神雕侠侣》中写道,须知练武与治学、技艺、创业,道理并无二致,若是依旁人门户,最高也只能到达中上的境地,一味抄袭模仿,终是难有大成。杨过理会到了这点,这才起始自二流手进入第一流之境。

  4、洪七公其实没有变弱,只不过时代在进步。

  历经多年的勤学苦练,郭靖早已将降龙十八掌和九阴真经融会贯通在一起,达到了刚柔并济的至高境界。看郭靖打出平平无奇的一掌,其实掌中夹杂了13道重重叠叠的后劲。这13道 后劲,一道强似一道,直是无坚不摧、无强不破。这是他从九阴真经中悟出来的妙境。纵是洪七公当年,单以这一招而论,也无如此精奥的造诣。

  可见郭靖的武功的确有了质的飞跃,在他不断进步的衬托之下,原地踏步的洪七公就显得越来越弱了。

  正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各位大侠,你们觉得呢?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教会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