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夫的意思 逝者如斯夫下一句
今天是2020年最后一天,一年又要过去了,新的一年就要来临了,此时此刻,想到了《论语》中的一句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是语录体,记录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言,以政论为主,谈论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是人生的大道,很严肃,也很严正,而这句话却充满了诗意,是《论语》中记载的孔子最富有诗意的一句话。
“子在川上”,只有4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富有诗的意境。一条大河横亘眼前,河水从远方而来,又流向了远方,孔子长久地伫立在河岸上,望着滔滔不断流动的河水,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慨然感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短短九个字一句话,充满了动态美,与静立的孔子相呼应,有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沉郁与苍凉;这又是一句充满哲理的诗句,是孔子对宇宙、对人生的思考与感触。
孔子在感叹什么?
孔子感叹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就像这流动的河水,不分昼夜,永不停息。与孔子差不多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相似的话:“濯足长流,举足复入,已非前水。”这句话也许有些陌生,如果换成“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这句话,很多人耳熟能详。赫拉克利特认为,当人第二次进入这条河时,是新的水在流淌而不是原来的水流在流淌。
古人早就认识到,宇宙万物都在运动和变化,永恒不变的就是变化。中国经典文献《易经》的“易”就是变化的意思,相传由周文王所作,他根据事物的变化规律由八卦推演出64卦、384爻,反映了天地万物变化之道。
孔子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他认为,如果让他早几年学习《易经》,就不会犯大的过错,人生就会更加完美。相传孔子对《易经》进行系统的注释,称为《易传》,他将64卦、384爻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行概括说明和解释,使之成为一个具有一定逻辑性的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孔子感叹事物生生不息,就像水在不停地流动,充满了活力。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天何尝说话呢?四季运行,万物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也应该像天时轮转那样,自强不息,要不断地拼搏奋斗。孔子明明知道要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很困难,但他不可为而为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为理想而奋斗,乐此不疲,忘记了自己到了老年。
孔子感叹人生无常,天命难违。
虽然孔子积极奋进,为实现理想周游列国,四处漂泊,颠沛流离,生命的安全多次受到威胁。眨眼间几十年就过去了,理想的实现仍然渺茫,自己却垂垂老矣,剩下的时光不多,而很多事还没有做,对短暂的人生充满了无限的眷恋。
鲁国权臣季氏的家臣阳货是一个实权人物,他曾劝孔子道,“日月逝矣,岁不我与”,人生很短暂,眨眼就过去了,要孔子早点到他手下去做官,不枉一生。孔子不愿与乱臣贼子合作,表面佯装答应实际上拒绝了阳货的邀请,他对生不逢时充满了遗憾。
正是由于天命不可违,孔子“不怨天,不尤人”,知天命,尽人事。成事在天,成事需要诸多因素同,不是个人说了算,无法掌控,但谋事在人,一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不成功,自己努力了,少一点遗憾。
孔子感叹逝去的岁月一去不复返,就像河水一直向前流动,不会回头。时光不是河水,走的走,来的来,走了就是过去,正向自己走来的便是未来,人生的时光越走越少。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在时间里展现的,逝去的时光记录了人生很多东西,有辉煌,也有失败。
人到老年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回忆,“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虽然过去的许多细节已经忘却,但是无论过去多么艰难困苦也觉得是美好的,觉得自己奋斗过了,努力过了,走到今天这一步,并不后悔。
人生易逝,韶华不再,逝去的时光、机遇、人生永远不能再回来了,要珍惜光阴,要珍惜眼前的人和物,活在当下。
同样是面对人生的短暂,佛家讲刹那生灭,人的生死也就是一刹那间的事,就不要太较真,该放下就放下,四大皆空。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正相反,正是因为时光稍纵即逝,就更不应该浪费光阴。孔子说:“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过去的不能挽回弥补,未来的还是能赶得上的,要奋发有为,这样才不枉来世界上一遭。
正因为时光易逝,人生苦短,不同的人对待人生有不同的态度:
有的人珍惜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有的人只争朝夕:“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有的人及时行乐:“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有的人奋斗不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此处已添加小说卡片,请到客户端查看)2020年就像东逝水一样,很快就要一去不复返了,你将以何种态度迎接2021年的到来呢?
搜索品书团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我读《论语》之《子罕篇》:
【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站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读书感悟人生,写文传承文化。欢迎关注@丁小悟典 ,与你一起领悟传统文化之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