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症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流行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近段时间以来,水稻容易滋生病虫害。市农技中心植保土肥站的工作人员几次下村,发现我市部分地区水稻田已经患上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当前该病害处于初发期,进行科学防治很重要。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新型水稻病毒病,近年在我市天目山镇(原藻溪区域)、太阳镇、清凉峰镇等区域均有发生,单季稻国丰1号、丰2优4号、丰2优1号等品种较重。该病主要由白背飞虱传毒,可侵染危害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禾本科作物;水稻从秧苗期到孕穗期的各生育期均能感病受害,以秧苗期2-6叶期为*易感病期;一般在水稻苗期和分蘖前期感染发生的基本绝收,拔节期和孕穗期发病的产量损失达10-30%左右。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植株田间症状表现为明显矮缩,叶片皱褶,根系褐化。秧苗期感病的稻株严重矮缩,不到正常株高的1/3,不能拔节,重病株早枯死亡;大田初期感病的稻株明显矮缩,仅为正常株高的1/2,心叶叶尖表现畸形扭曲状,不抽穗或仅抽包颈穗;拔节孕穗期感病的稻株,矮缩不明显,能抽穗,但穗型小,秕谷多。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传毒媒介主要为白背飞虱,病毒初侵染源以外地迁入的带毒白背飞虱为主,禾本科的水稻、大麦、小麦、玉米、、稗草、马唐、狗尾草等20多种寄主植物,一旦被带毒白背飞虱取食,就成为带毒毒源。稻株接毒后潜伏期一般14-24天。田间发病轻重取决于带毒白背飞虱迁入量的多少,具有突发、暴发性强,扩散蔓延快,监测防控难,危害损失大的特点;一般育秧移栽田重于直播田,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早播比迟播发病重,秧苗幼嫩过绿发病重,深水多氮肥田发病重。
那么如何防控呢?水稻秧苗期是感染黑条矮缩病的关键时期,应抓好秧田期和本田初期两个防治的关键时期,进行防控。农业防治方面,铲除田边、沟边杂草和水稻再生稻;不要选择头年发病的田附近做秧田,提倡集中连片育秧,便于管理;推广育秧田全程覆盖防虫网,防止稻飞虱传毒危害秧苗;秧田不偏施氮肥,以免秧苗过绿引诱稻飞虱为害;秧田期和初栽田,发现病株应及时拔除,并带出田外烧毁;加强大田田间管理,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水稻自身的抗病能力。在药剂防治方面,拌种处理,种子催芽露白后,按每公斤杂交稻种子,用25%吡蚜酮8克均匀拌种,待半小时后播种;秧田期防治,秧苗2-6叶期是*易感病期,根据田间白背飞虱发生虫情,及时做好这一时期的治虱防病工作,并要求做到带药下田,即在移栽前3-5天进行喷药处理,减少秧田感病。防治药剂可选用25%吡蚜酮25克/亩,兑水2背包喷雾防治;大田防治,机插稻、移栽稻大田初期,直播稻生长前期,也应加强白背飞虱的防治工作。
而如果是发病田,进行补救措施也很重要。在秧田期和栽后15天内,一旦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踩入泥下;当大田已经明显严重发病,及时拔除病丛,再从健康稻丛中分出部分稻苗补缺,并用20%吗啉胍·乙酮(康润1号)WP60-90克/亩等抗病毒制剂加入叶面肥和杀虫剂混合喷施,控制病害,保产减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