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苹果黑星病的特效药(苹果黑星病病原生活史)
苹果黑星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我国最早在1927年就已经有文献记载。苹果黑星病在凉爽、湿润的春季和夏季发病比较严重;在春夏季节天干旱的区域发病较轻或者不发病。在全球范围来看,苹果黑星病是苹果上最重要的病害。主要造成果实品质下降,叶片早期脱落。黑星病使苹果果个变小或者采收前落果,落叶以及来年花芽发育不良、被侵染的果实商品性降低,贮存性下降。据统计由黑星病给苹果带来的损失可达到70%以上。在春季多雨黑星病防治不力的果园可以造成颗粒无收,完全没有商品果。
1、黑星病症状
黑星病发病初期
发病初期在幼叶或者萼片的下表面出现一些浅橄榄色、不规则的斑点。
黑星病发病中后期
不久之后,病斑呈铁黑色并且稍有突起。
黑星病发病叶片脱落
成熟叶病斑一般出现在叶子正面。病斑彼此分开或者连在一起,染病幼叶小而卷曲,最后脱落。嫩梢和花蕾偶尔也会感染。
黑星病幼果染病
黑星病幼果期染病
果实发病后形成圆形的疮痂病斑,起初天鹅绒状并呈现橄榄绿色。后病斑变黑,结痂,有时形成裂口。果实角质层在病斑边缘开裂。早期侵染的果实变形、裂口,往往在成熟前落果。近成熟期侵染的果实只形成一些小的病斑贮存的时候会继续形成疮痂。
2、病原菌
苹果黑星病菌,是雌雄异株的单倍体,其假囊壳在苹果落叶上形成,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活体组织中的菌丝体一般只存在角质层与表皮细胞之间,产生短直立、浅褐色的分生孢子梗,上面着生具有1个或者两个细胞的典型环黑星霉型的分生孢子。在死亡叶片中菌丝体可以继续生长,并产生后代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存在于假囊壳里面,每个假囊壳有50-100个子囊,每个子囊有8个双细胞大小不等的子囊孢子。
3、病害发展
病原菌以未成熟的假囊壳在地上死亡的叶片内越冬。在冬末和春天,假囊壳继续生长,当气候适合于寄主的生长和发育时,子囊孢子成熟。有些子囊孢子在苹果发芽前即可成熟,但大部分是在苹果开花时成熟。春天,假囊壳充分吸水,子囊将子囊孢子释放到空气中,气流将子囊孢子吹到寄主上。子囊孢子的释放一直持续到花瓣脱落后3-5周。在温度为6-26℃,保湿情况下,子囊孢子萌发并引起侵染。子囊孢子的侵染必须在6℃下保湿28小时,在10℃下保湿14小时,在18-24℃下保湿9小时,在26℃保湿12小时。
不同温度下初侵染所需的叶片持湿时间
子囊孢子在苹果叶片或果实上萌发后,芽管穿透角质层,并在角质层与表皮细胞的外层细胞壁之间生长。先是表皮细胞,接着是栅栏组织细胞和叶肉细胞内含物耗尽,并解体死亡。但病原菌一直在角质下层保持较高的数量。不久,菌丝体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向外突破角质层,浸染后8-15天内形成橄榄绿色绒状的疮痂斑。降雨期间或者雨后,分生孢子被冲下或者冲到其他叶片或者果实上,从而像子囊孢子一样萌发,并引起侵染。在整个生长季分生孢子在雨天继续引起侵染,一个生长季可形成6-8个侵染循环。在凉爽潮湿的春季、初夏和秋季侵染较多,夏季高温干旱时侵染很少或者不侵染。
苹果黑星病的病害循环
被侵染的叶片落叶之后,菌丝体在叶片内部形成假囊壳并越冬。
4、防治
苹果抗黑星病的品种很少,现在广泛种植的品种对黑星病是中度到高度感病。目前尚未开发出对黑星病有效的、实用的生物防治方法。因此耕种帮建议定期喷施合适的杀菌剂是防治和控制黑星病的主要方法。
在秋冬天,喷施高浓度的尿素和清理落叶可以将黑星病的危害减少大约65%-90%,但不能完全清除黑星病,必须依靠化学药剂来防治。
在果树萌芽至将所有的子囊孢子从假囊壳中释放出来这一段时间,必须及时喷药保护幼嫩组织或者治疗,雨前喷药保护幼嫩组织不受初侵染,或者雨后在及时喷施治疗剂来控制侵染,是有效控制苹果黑星病的关键措施。如果子囊孢子的初侵染被控制住了,那么在生长季的其他时间将不必再喷施杀菌剂。如果初侵染控制不住,在整个生长季必须施用杀菌剂。在多数地区,当果树露绿时既现出一点绿色嫩尖时,降雨时间足够长且温度适合侵染时,就应该喷施杀菌剂。每隔5-7天喷施一次,或根据降雨情况而定,最后在雨前喷施保护剂,直至花瓣脱落。之后根据前期病害防治的成功与否,每隔10-14天重复喷药。
苹果黑星病防治关键时间
5、有效药剂
根据杀菌剂的作用方式分为保护性杀菌剂和内吸治疗性杀菌剂。
保护性杀菌剂:代森锰锌、丙森锌、克菌丹、波尔多液等。幼果期主要喷施丙森锌和克菌丹,以避免果面受到伤害。波尔多液禁止在幼果期使用,因其使用不当会刺激果面引起果锈,可在苹果套袋后防治秋天第二次侵染高峰时使用。
治疗性杀菌剂:肟菌酯耐雨水冲刷、持效期长、保护性能优异,且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黑星病的各个时期均有活性,可在落花后使用。嘧霉胺(标正恢典)也可使用,作用机理独特,和三唑类没有交叉抗性,在相对较低温度下使用不影响效果,可在苹果萌芽期使用。三唑类杀菌剂(如氟硅唑、苯醚甲环唑、腈菌唑、戊唑醇等)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其中氟硅唑(标正贵美)就是为治疗黑星病而开发的药物,因其抑制生长强烈,在幼果期谨慎使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