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田灌溉(稻田节水灌溉技术)
一、灌溉定额
稻田需水量减去有效利用的降水量称为灌溉定额。我省中、南部一季稻的灌溉定额为200~280立方米/亩,双季稻为400~573立方米/亩;淮北稻田耗水量大,能有效利用的天然降水较少,其灌溉定额高于南部地区,麦茬中稻一般为500~600立方米/亩。旱改水的稻田要靠近水源,连片种植,以利节约用水。
二、灌溉原则
坚持浅水湿润、晒田相结合,这样既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水量,又能解决长期灌水对水稻的危害,控制水稻长势长相,以利高产、优质、高效。一般是当亩总茎蘖数达到产量*穗数的80%时落水晒田。在施穗、粒肥时建立浅水层,齐穗后坚持干干湿湿。
三、灌溉技术
根据我省气候条件及土质,多采用间断灌水的方法。现总结如下:
1.返青期早稻20~30毫米,中稻30~40毫米,晚稻30~50毫米。
2.分蘖前期早稻灌20毫米深的水,待自然落干田面无水灌后,依据土壤含水量标准再灌水,中稻灌25毫米、晚稻灌30毫米深的水。
3.分蘖后期早稻20~30毫米,中稻30~40毫米,晚稻30~50毫米。在分蘖前期至分蘖后期,间歇灌溉可分为强度(A型)和轻度(B型)间歇灌溉。A型:对土壤肥力高,还原能力强,苗生长较旺,则采取强度间歇灌溉,即减少灌水次数,缩短有水层时间,延长无水层时间。在断水期间,田间持水量以85%左右为宜。B型:对具有中上等肥力的冲积性粘质壤土,稻苗生育正常,可采取轻度的间歇灌溉,即增加灌水次数,缩短无水层时间,延长有水层时间。此期表层土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量的95%左右。在有效分蘖终期,晒田程度应因地制宜,重晒田7~10天,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75%左右。田面有裂纹、轻晒田的5~7天,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85%左右,泥土仍处于湿润状态。
4.孕穗期、抽穗开花期
早晚稻均保持水层10~30毫米。期间可以晾田1~2次。
5.乳熟期、黄熟期
早、晚稻水层均25毫米左右。在乳熟期间歇2天以上,土壤水分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80%~90%,到黄熟期的后期落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