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稻栽培技术要点有哪些(再生稻种植需注意的问题)
摘要 夺取中稻-再生稻高产稳产,选好品种是前提,搞好头季稻栽培是基础,施好促芽肥最关键,高留稻桩是保证,本文进一步对具体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中稻 再生稻 技术探讨
贡井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自贡市西南城郊,旭水河下游。区域内地貌以浅丘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岩上以夹关组、沙溪庙组的土壤为主,近郊乡镇以沙溪庙组的土壤为主,土壤质地较好。年均温度17.8℃,大于10℃年积温5479℃,年降雨量1000mm,日照时数1247小时,自然条件优越。境内河流纵横,池、塘星罗棋布,水源充足,水利条件较好。2007年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56.4691万亩,粮食总产量13.15万吨,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1.42亩,总产5.9万吨。
我区从1985年开始探索蓄留再生稻,以零星种植发展为集中成片种植,多年来对中稻+再生稻配套高产栽培技术积累了一定经验。目前“中稻+再生稻”已发展成为我区稻田的一种新的耕作制度。2007年全区水稻播种面积为11.42万亩,总产达 5.9万吨,在持续干旱的情况下蓄留再生稻面积仍然达到6.85万亩,实际有收面积 5.9565万亩,平均亩产 89公斤,总产达 0.5306吨,比上年增产13.2 %。对于确保全区大灾之年粮食的稳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分析多年来我区及临近区县再生稻成功经验,结合市内外生产实践,下面就进一步提高我区中稻+再生稻两季高产稳产栽培技术提出如下浅见。
一、选好品种是中稻-再生稻两季高产稳产的前提
首先要选择中稻高产稳产的品种做为当家品种,在此基础上要考虑再生稻的再生芽问题,在头季稻品种选择上要注意选择分蘖力强,株型紧凑,抗倒伏,根系不早衰,再生力强,生育期适中的高产优质杂交组合。根据近年的试验、示范,当前以选择K优AG(隆香99)、宜优3003、蜀优稻801等品种为主。
二、搞好头季稻高产栽培是中稻-再生稻两季高产稳产的基础
搞好头季稻高产栽培,它既是头季稻高产的客观需要,又是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的基础,生产上除应落实好培育适龄壮秧、坚持规范化栽秧、栽足基本苗、实行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等常规措施外,还必须高度重视以纹枯病为重点的病虫综防和中后期的肥水管理,确保实现头季稻成熟时“谷黄杆青芽壮”的栽培目标。生产中纹枯病要立足于预防,坚持在分蘖末期至孕穗期防治1-2次。视中稻中后期生长发育情况适量补施穗粒肥。中稻进入拔节期后,田间应保持一定水层,水层管理既要避免长期淹深水造成缺氧死芽和影响根系活力,又要注意后期田间蓄水保水,确保有水“打谷”。
(一)适时早播。前移头季稻生育期,将中稻-再生稻生长发育置于更好的自然条件下,是再生稻成功的关键,也是头季稻高产的条件。为此,利用我区“二月小阳春”气候特点,采用旱育秧超早播技术,将头季稻播种期由3月上旬播种提早到2月25日前后抢晴播种。利用中苗移栽,即可促进中稻前期低位分蘖的发生,为杂交中稻穗大、粒多、高产创造条件,同时,通过早播(据市农技站观察)可使头季稻生育期前移5-7天,并提早成熟,为再生稻早生快发,争取低位分蘖成穗创造良好条件,对再生稻安全扬花保证率也由70%提高到83%。
(二)旱育适龄壮秧。旱育秧技术是一项节本增效的高产栽培措施。为培育健壮中苗秧,首先选择背风向阳的菜园地,搞好苗床准备,开厢宽1.3米,厢长10-15米,厢沟宽0.25米,厢沟深0.10米~0.15米。 苗床浇透底水后,分厢定量播种。每平方米苗床小苗秧播种200克,中苗秧播种180克,大苗秧播种50克,长龄多蘖壮苗播种30克。播种选用过筛的细土进行盖种,盖种厚度以不见种子为宜,防止盖土过厚影响出苗。盖膜用竹弓搭架覆盖地膜保温保湿,竹弓间距0.5米,高0.4米,四周压实。为保证出苗整齐,可在播种后厢面盖一张微膜,即可起到保温、保水效果,又能促进秧苗出苗整齐。秧苗期管理:播种后出苗前原则上旱育秧不揭膜,若出现连晴高温天气,可在中午前后揭开两头透气,以防高温烧苗,三叶一心后选择晴天逐步揭膜炼苗,炼苗揭膜后至移栽前均不收膜,以便降雨降温时覆盖,秧龄安排:小苗秧龄宜25~30天,中苗秧龄宜31~40天,大苗秧龄宜41~50天。移栽前1-2天,用20%的三环唑750倍液喷洒苗床,做到带药移栽,以防治稻瘟病的发生。
(三)适期早栽以苗龄和叶龄定栽期。当气温基本稳定通过15℃后移栽为宜,源水田中苗秧以3.5~4.5叶移栽,最迟不超过5.5叶和35天;栽大苗秧(带1~2个分蘖)的囤水田以5.5~7叶为宜,最迟不超过7.5叶和45天;栽多蘖秧的两季田以7~8.5叶为宜。
(四)推广“三围立体”强化栽培和宽窄行栽培技术。“三围立体”强化栽培是我区近年来重点推广的项目。目前全区采用该项栽培技术的种植面积已达0.6万亩,一般亩增产稻谷均在50-150公斤之间,在栽培措施上要求以选择中等肥力的稻田为主,移栽规格以40厘米×40厘米为宜;肥力或施肥水平较高的稻田以45厘米×45厘米为宜,移栽方式改过去的单窝一苗移栽为单窝三苗移栽,呈三角型栽培,苗距控制在6-10厘米,大行错窝移栽,做到稀中有密,密中有稀,改善田间通风透气条件,促进分蘖早生快发,为大穗形成创造良好条件,据市农技站示范“三围立体”强化栽培实收亩产达到714公斤,我区在龙潭镇狮子村示范也达到698公斤的水平。此外,宽窄行栽培以(10+6)×5寸为宜,基本苗栽足1.1-1.2万苗/亩,并尽量做到双株或间窝双株栽插。
(五)早管足肥促早发。坚持以农家肥为主的重底早追和配方施肥技术,按亩施纯氮8.5-10公斤、过磷酸钙40-50公斤、氯化钾5-10公斤,硫酸锌1.5公斤。磷、钾、锌全量做底肥施用,氮肥采取分次施,即底肥占60%、分蘖肥占20-30%、穗肥占10-20%。总之,要做到前期轰得起(促进分蘖早生快发),中期控得住(减少无效分蘖数,促进有效分蘖生长),后期稳得起(养根保叶促进灌浆)。
(六)搞好田间管理。栽后10天亩施尿素6-8公斤,在追肥的同时进行人工除草。在水的管理上,栽秧后应做到深水返青,浅水分蘖,直到分蘖盛期后,才灌水控蘖,保苗成穗,分蘖达到有效穗数的80%时开始晒田,幼穗开始分化后田间保持一定水层,以利于幼穗分化。穗肥在12叶时亩施尿素3—5公斤,粒肥在抽穗前15天根据田间苗情长势情况酌情补施尿素2—3公斤。
(七)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选用生物、物理、生态防治等有效的非化学防治手段。积极推广生物农药、天敌生物等。并严格按照植保部门提供的防治时间、防治方法进行化学农药防治。特别应注意在5月中旬和下旬用井冈霉素对纹枯病进行防治两次,确保再生芽成活。其它病虫应视田间发生情况适时防治。
三、适时足量施好再生稻促芽肥是再生稻高产稳产的关键
再生稻是我区充分利用秋季温光资源,在人增地减的情况下增加粮食总产,保障有效供给,确保社会稳定的重要的工作。
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桩上的腋芽,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经过培育而形成的一季短生育期的庄稼。要实现再生稻高产,必须适时足量施好促芽肥,据试验,我们将促芽肥的施用时间由过去的齐穗后15天施用改为7-10天施用,这是再生稻高产栽培的最关键的技术环节,它既利于增强头季稻后期抗病、防早衰,又直接影响再生稻发苗早迟、苗穗粒多少及产量高低。
据自贡市农技站观察,休眠芽的萌发量与头季稻成熟阶段的营养状况关系极大,适时施好促芽肥是促进再生芽早发、快发、多发的关键环节。再生稻生长发育具有“三性”特性,一是对头季稻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由于再生稻是利用头季稻茎杆上的休眠芽培育而形成的稻穗,因此头季稻母体状况如何,特别是母茎的数量多少、健壮程度和休眠芽活力等,对再生稻的成败和产量高低都有着深刻影响。二是再生稻生长发育具有“速生性”的特点。由于再生芽处于地上部的高节位,具有叶片数少且形态短、穗型小的长势长相特点,一般再生稻从腋芽明显伸长到成熟的生育期不足60天,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时间都相对较短,养分需求时间也相应集中。三是再生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同步性”。据观察,在头季稻成熟前再生稻幼穗已开始分化,再生芽伸长、长苗等旺盛的营养生长阶段与穗分化及抽穗扬花的生殖生长阶段同步进行,因此在中稻成熟前后始终保持足量养分供应尤为重要。施促芽肥的时间应在头季稻齐穗后10天进行(我区常年在7月20日左右),每亩施用尿素15-20公斤,高产田每亩施用25公斤。在施用再生稻促芽肥方法上坚持做到“三集中”(即领导集中、时间集中、人员集中),“五统一”(即统一收款、统一购肥、统一数量、统一施肥时间、统一组织专人施肥)的做法,施肥后不排水、过水,让其自然落干,防止肥料流失。
四、适期收获高留稻桩是再生稻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
适期收获并高留稻桩,是再生稻稳产高产乃至成败与否的关键技术环节,为确保再生稻安全齐穗和稳产高产,我们坚持了一方面要求头季稻选用生育期适中的品种,适期早播早栽,促进头季稻提早成熟。据试验结果表明,头季稻9成黄收获再生稻最高苗为13.1万苗,9.5成黄收获再生稻最高苗为17.6万苗,10成黄收获再生稻最高苗为25.3万苗,再生稻亩产分别为65.7公斤、113公斤、178.5公斤,由此可看出,头季稻必须坚持十成黄熟看芽收获才能实现中稻、再生稻均高产的目的。
头季稻收割过早,切断了再生芽所需养分的来源,会造成再生芽迟发、少发,并影响头季稻的产量和品质。在我区再生稻生产中倒二、三节位腋芽的稻谷产量占再生稻的70%以上,头季稻收割的时间以倒二、三节位再生芽普遍伸长到3厘米为宜。为保住二、三节位腋芽,留桩高度以33-40厘米为宜。收割时田间保持一定水层,稻桩要平割,不踩稻桩,勤出桶;收稻后及时扶正稻桩,清除杂草,搬掉田间稻草,糊好田坎,蓄好水,确保再生稻出苗整齐。
此外,加强田间管理也是再生稻高产稳产的重要环节,生产上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水浆管理。头季稻收后,遇高温天气,采用每天用清水泼稻桩2-3次,连续2-3天,起到降温增湿保护再生芽,加快出苗速度的效果。
(二)及时补施发苗肥。头季稻收后正是再生稻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时期,所以收后适当补施肥料,能起到多发苗,发壮苗,保穗增粒的良好作用。应在头季稻收割后的当天或第二天补施一次发苗肥,每亩用尿素3-5公斤。
(三)根外追肥。在再生稻抽穗10%时进行根外追肥和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每亩用“九二0”1-2克,先用少许白酒溶解“九二0”后再兑水50公斤喷雾,能起到以减少苞颈、增穗粒、增粒重、提高结实的效果。
(四)防病治虫保丰收。虽然再生稻病虫害比较轻,但常见有稻飞虱、第三代三化螟、穗颈稻瘟和纹枯病的发生。因此在再生稻生长过程中,要根据当地的病虫发生情况,结合植保部门提供的防治方法及时间,及时喷药,确保再生稻丰收。
(五)再生稻收割。由于再生稻灌浆期的气温是由高到低,灌浆时间较长,应在全田90%以上的稻谷黄熟后收割,并做到精打细收,颗粒归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