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肥的作用及使用方法(锌肥的作用及施用方法)
锌肥(zinc fertilizer),指具有锌标明量以提供植物养分为其主要功效的物料。锌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锌以阳离子Zn2+)形态被植物吸收。锌在植物中的移动性属中等。
锌肥的作用 1、锌是许多酶的组分或活化剂如乙醇脱氢酶、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碳酸酐酶、RNA聚合酶等都含有锌,锌通过酶的作用对植物碳、氮代谢产生广泛的影响。 2、锌能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锌是叶绿体内碳酸酐酶(锌金属酶)的专性活化离子,碳酸酐酶可以催化光合作用中二氧化碳的水合作用。同时,锌也是醛縮酶的激活剂,而醛缩酶是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关键酶之一。 3、锌能参与生长素吲哚乙酸的合成由于锌能促进吲哚和丝氨酸合成色氨酸,而色氨酸则是合成生长素的前身,因此,锌间接影响着生长素的形成。缺鋅时,作物体内生长素合成减少,特别是在芽和茎中的含量明显降低,作物生长发育出现停滞状态,叶片变小,节间缩短,形成小叶簇生等症状。 4、锌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锌与蛋白质合成密切相关,RNA聚合酶中含有鋅,它是蛋白质合成所必需的酶。同时,锌不仅是核糖核蛋白体的组成成分,也是保持核糖核蛋白体结构完整性所必需的物质。 5、锌是稳定细胞核糖体的必要成分作物缺锌还使核糖核酸和核糖体减少。近年来,发现正常的核糖体含有锌,缺锌时,这种细胞极不稳定,说明锌是稳定细胞核糖体的必要成分。 6、锌对生殖器官的影响在缺锌情况下,.番茄花蕾呈长椭圆形,萼片表皮毛稀少。随着花蕾的生长,花药生长停滞,花药长度只相当于正常花药的1/3左右,花柱和子房比正常植株略粗壮,但花蕾不能开放,且开始脱落,花药中不能形成正常的花粉粒。 7、锌是一种重要的质量指标人体中缺锌时往往影响身髙和智力的发育。
作物缺锌症状 作物缺锌时,生长受阻,植株矮小,节间生长严重受阻,叶片脉间失绿或白化。新叶呈灰绿色或黄白色斑点。双子叶蔬菜缺锌,典型症状是节间变短,植株生长矮化,叶片失绿,有的叶片不能够正常展开,根系生长差,果实少或变形。 我国缺锌土壤主要分布在北方的石灰性土壤(包括石灰性水稻;),如黄绵土、黄潮土、砂姜黑土、褐土、棕壤、暗棕壤、栗钙土、棕灰土、灰钙土、棕漠土、灰漠土以及黑色石灰土、碳酸盐紫^土等。在我国南方主要分布在石灰性及中性水稻土、沼泽土区及滨海盐土区的水稻土、石灰性的紫色土,以及花岗岩发育的土壤。另外,过量施用磷肥的土壤和因某些恶劣环境条件而限制根系发育的土壤,也易发生缺锌。对锌反应敏感的作物有玉米、大豆、水稻、棉花、番茄、柑橘、葡萄、桃树、苹果树等。
作物过量施锌症状 植物锌中毒主要表现在根的伸长受阻,叶片黄化,进而出现褐色斑点。大豆锌过量时叶片黄化,中肋基部变赤褐色,叶片上卷,严重时枯死。小麦叶尖出现褐色的斑条,生长延迟,产量降低。蔬菜的耐锌能力较强,田间条件下锌中毒的机会很少。如果植株体内的含锌量大于400毫克/千克时,就会出现锌元素的中毒。锌素过多时,叶色失绿,黄化,茎、叶柄、叶片下表皮表现赤褐色,干扰了铁的吸收。
锌肥常见种类 锌肥的种类和特点见下图。
此外,含锌工矿废渣、污泥以及一些有机肥料和草木灰等,也有少量锌,可补充部分锌施用。但要注意矿渣中的有害物质。
施用锌肥注意事项 在黄潮土、黄绵土、褐土、棕壤、暗棕壤、碳酸盐紫色土和石灰性土上施用锌肥效果最好。随土壤PH值增加,土壤锌的有效性下降。土温过低、土壤通透性差、土壤可给态磷含量过高等会造成土壤有效锌含量的下降。土壤施用锌肥的,可以在播种前撒施或进行条施。施后翻入土壤比单纯施在土壤表面效果明显要好。撒施锌肥的用量要大于条施,在黏性土壤以及石灰性土壤的用量应掌握在0. 3~2.5千克/ 亩。锌肥后效稳定,一般可保持3年,种植需铎量少的蔬菜可保持5年以上。严格按规定掌握施用量,切忌过量,若每亩超过3千克,会造成蔬菜中毒,尤其是当季蔬菜。 作基肥施用的或一般缺锌田,可隔1~2年施一次。严重缺锌田或采用蘸狭根、浸种、拌种、根外喷施的,可年年施用。要与氮肥、磷肥配合施用,一般缺锌田,大多数同时缺磷,在施用锌肥时适当配施磷肥,能使两者发挥更大的增产效果。合理施用锌肥可以矫正作物缺锌症状。施锌可增产蔬菜15%~27%。此外,锌肥还可辅助治疗病毒病。夏季高温干旱,番茄、黄ft.辣椒等蔬菜容易侵染病毒,病毒病在数量上仅次于真菌病害, 居植物病害的第二位。病毒病很难治疗,并且病毒病传播途径多,防不胜防。在病毒防治中切断传播途径、减少传染源、提高作病性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同时抑制病毒复制也是预防病毒病发的有效途径,据报道,锌肥就具有这种功能。锌不仅能促进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合成,而且对植物体内物质水解、氧化还原过程以及:蛋白质的合成等都具有重要作用。据研究,锌能影响病毒种传、症状变化、系统侵染以及对病毒其他基因表达等,故合理使用锌肥对防治病毒病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在防治病毒时,可在防治病毒病农药(宁南霉素)中外加锌肥,不但补锌而且对病毒复制有抑制作用。
推荐阅读